新闻中心

艺术与学术共舞民族同世界交融

发布时间:2012-11-14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三亚学院以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为育人理念,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形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五个基本素养(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形成健康人格和生涯发展所需的五种能力。在这里,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对生命与艺术的感悟,对学术与思想的追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样重要。这个秋天,落笔峰下,社会发展学院和艺术学院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与学术周相映成趣,为此做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给学术增添艺术的灵感:社会发展学院举办第一届文化艺术节  11月6日11点40分,社会发展学院第一届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尽管启动仪式开始之后,天空下起了小雨,但仍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关注与支持。启动仪式上,路过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在签名板上签名表达自己对艺术节的支持   本届文化艺术节的主要内容有以“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书画摄影展和“社发好声音”歌唱比赛。据悉,征文比赛和书画摄影展的报名征集已经开始,将在十一月中旬进行评比和展示,而歌唱比赛在11月13号展开初赛,决赛暨闭幕式根据比赛报名和进行情况大约在11月末举行。 同学自己绘制的“社发好声音”宣传海报   通过对本次活动负责人王鑫同学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社会发展学院举办过许多学生的文艺活动,但这是第一次把各项活动以一个统一的主题贯穿起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活动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让活动形成品牌。通过节日为同学们提供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发展属于自己文艺特长。而且由于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参与,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培养大家的组织、协调、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这样的一系列活动中可以让每个参与活动的人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社会发展学院学生会主席崔子健同学表示,同学们对这次的活动期待很高,也都希望能够从这样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这次活动是社会发展学院调动学生全面参与,展开学风建设的一个良好契机。 为艺术提供学术的深度:艺术学院举办第三届学术周活动  10月29日晚,我校科研处处长谌林在书德楼111做的一场《科研与方法》的讲座开启了艺术学院的第三届学术周。学术周是艺术学院推动本院学术建设的重要形式,是了解前沿学术动态,了解设计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学术和教学成果交流的平台。每年10月至11月间举行,今年已是第三次举办。在学术周期间将邀请校内和校外的学术大家、优秀设计师和艺术家、卓有成绩的产业人士以讲座和座谈的方式,与师生进行交流。2010年首届活动主题为“快慢城市——青年建筑设计作品展”,主要以“设计让城市更美好”为命题,探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11年以“现代设计与民族传统”为主题,今年则聚焦多元文化。学术周的举办,对推动艺术学院的学术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本次学术周中,校领导沈关宝,科研处处长谌林博士,深圳市浪尖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臻炜,“火星时代”教学总监程功,海南民俗学者、“白沙河谷博物馆”的馆长袁金华先生,意大利籍教授dr.lui gi azzaro等分别以《社会学视野中的艺术》、《科研与方法》、《全产业链设计创新》、《跨界设计的新思维——互动媒体设计及方法》、《黎族文化》、《意大利古典艺术——永不消逝的美》等多个命题开设讲座,并辅以丝竹乐欣赏、书法名帖欣赏、师生作品欣赏为主要内容的闭幕晚会“鹭溪雅集”,让这次学术周活动跨越社会学、哲学、艺术设计、海南本土民族文化、域外艺术文化等多个学术领域,如同一道道丰盛的大餐展示在师生的面前。让师生们在思想的火花碰撞中享受着精神上的餍足。“火星时代”教学总监程功教授在做题为“跨界设计的新思维——互动媒体设计及方法”的讲座海南民俗学者、“白沙河谷博物馆”的馆长袁金华先生在讲座中展示黎族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意大利籍教授dr.lui gi azzaro(大海)博士在讲“意大利古典艺术:永不消逝的美”在答谢晚会“鹭溪雅集”上,古文字专家李先华教授鉴赏朱砂拓片在答谢晚会“鹭溪雅集”上,专家学者与艺术学院教师一起座谈   给学术增添艺术的灵感,为艺术提供学术的深度,艺术与学术共舞,民族同世界交融,感谢社会发展学院与艺术学院在这个南国的秋天为全校师生奉献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落笔峰下又多了两道亮丽的风景。 (文图提供:社会发展学院 艺术学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