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美国夏威夷州政议院“最高人道和平”奖获得者、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新加坡孙氏公会会长孙嘉和及夫人沈莲娥一行抵达我校,进行孙中山先生铜像在我校的捐赠揭幕仪式。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简秋雄、中共三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海凤、三亚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裴克山应邀参加此次揭幕仪式。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陆丹,校领导王勋铭、秦杰锋与主礼嘉宾和三亚市领导共同为孙中山铜像揭幕,与我校师生共同见证这一神圣时刻,深切缅怀和纪念孙中山先生。揭幕仪式由校领导沈建勇主持。 据了解,多年以来,孙穗芳致力于研究、传播其祖父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去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孙穗芳立志在全世界捐赠100座孙中山铜像。从2011年3月3日在泰国捐赠第一座孙中山先生铜像开始,她就一直为捐赠全球奔走。她的100座铜像捐赠目标不仅完成,而且捐赠的步伐还在继续。我校获赠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已是她捐赠铜像中的第105座,我校也是海南高校中第一家受赠的本科高校。

揭幕仪式前,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陆丹与孙穗芳博士在书海馆贵宾厅进行交流 揭幕仪式前,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陆丹与孙穗芳博士在书海馆贵宾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双方回顾历史,分享学术,探讨优秀思想文化与大学教育的融合之道,并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 上午十点整,参加本次揭幕仪式所有嘉宾来到书行楼南侧的揭幕仪式现场,南国椰树下,暖阳照人,阳光学子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迎接来宾。所有嘉宾领导入场后,沈建勇宣布捐赠揭幕仪式正式开始,现场奏起了庄严的国歌,参会人员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聆听国歌,等待孙中山铜像揭幕的激动时刻。

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简秋雄对孙中山铜像在我校落成表示热烈地祝贺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简秋雄受三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苏女士的委托,前来参加我校孙中山铜像揭幕仪式,他对孙中山铜像在我校落成表示热烈地祝贺。他说:“三亚学院是三亚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建校八年来,不断用她独有的办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润泽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在三亚学院树立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能进一步丰富和促进三亚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爱国爱校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发表讲话 揭牌仪式上,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对孙中山铜像捐赠者孙穗芳博士表达最真挚的感谢。他表示,孙中山先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先驱者,伟大的抱负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伟大事业的实现,需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秀思想文化与全球优秀的现代化知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文化相结合,而且需要用制度来建设,中山先生对此做出了丰功伟绩。 陆丹认为,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举行铜像捐赠仪式最为重要、最为内核的原因。孙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一所大学来说,首当其中的责任就是传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伟大的思想,尊重历史和民族英雄是我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天下为公”的思想很好地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对民族、对国家、对社稷、对民生的伟大责任和情怀,对今天的大学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人类有很多文化传承,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很重要,设立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三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生活其中的三亚学院师生时刻感受历史,汲取智慧,最终教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三亚学院人将更懂得如何让自己的所学、所知、所能贡献社会,服务社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陆丹指出,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坐落在三亚学院大门的入口处,它意味深长。铜像毗邻我校书行楼,寓意知行合一,这是广大三亚学院人的崇高追求。

孙穗芳、孙嘉和、简秋雄、李海凤、裴克山、陆丹共同为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 随后,孙穗芳、孙嘉和、简秋雄、李海凤、裴克山、陆丹共同为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红色绸缎揭开,孙中山铜像赫然映入眼帘。孙先生身着西服,目光坚定,迈步前行。该铜像高4.5米,其中青铜全身塑像高2.2米,座高2.3米,基座直径1.5米,基座用八角形花岗石分三层建造,铜像基石设计成8角型,分3层。底层刻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第2层是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粹阐述;第3层刻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表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酝酿自深厚的中华文化思想 ,值得广大青年学生传承学习。

孙穗芳感谢大家心存敬仰地缅怀其祖父孙中山 孙穗芳发表讲话,她说:“感谢大家心存敬仰地缅怀我的祖父孙中山。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对现代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将为国家的发展,世界的和平带去积极影响。”

铜像揭幕后,嘉宾领导共同在铜像前合影留念

孙穗芳博士和校领导王勋铭共同为孙中山铜像敬献鲜花

陆丹为孙穗芳送上捐赠证书

孙穗芳赠送陆丹写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文书作为纪念 铜像揭幕后,嘉宾领导共同在铜像前合影留念。孙穗芳和王勋铭共同为孙中山铜像敬献鲜花,全体行鞠躬礼。最后,陆丹为孙穗芳颁发捐赠证书,孙穗芳赠送陆丹写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文书作为纪念。本次孙中山铜像揭幕仪式就此圆满结束。 (文:大学生记者团 朱琪昊 沈歆玫)(图:大学生记者团 张桢干 蒋晔峻)(编辑: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