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陆丹院长受邀做主题讲话让我们的三亚更美好

发布时间:2012-08-14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三亚市召开宣传文化系统“让我们的三亚更美好”大讨论活动动员会
 大会上,陆丹院长做主题讲话陆丹院长从学理角度分析了“我们的三亚”的概念,引导与会干部们从学术角度看问题   8月13日下午,三亚市宣传文化系统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开展“让我们的三亚更美好”大讨论活动。院长陆丹受邀在大会中做主题讲话,精彩阐述把与会者代入学理思考,赢得阵阵掌声。   据了解,三亚市从8月开始在全市开展“让我们的三亚更美好”大讨论活动。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至9月中旬结束。这次大讨论是我市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次新的解放思想活动。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表示,这将是继三亚城市名片和城市精神之后的又一次大讨论,我们要把它作为全市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抓实抓好。   这次大讨论是我市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次新的解放思想活动。讨论指向的目标是凝心聚力。通过大讨论,在了解三亚的过去历史、现在成就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起对我们生活的三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建好三亚的责任感,让三亚城市基本品质和城市的核心价值成为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文化认同,并以之支撑三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思想价值、情感基础,激发干部群众为建设“经济更加活跃、城市更加知名、城乡更加融合、社会更加文明、生态更加宜人、人民更加幸福”的三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动员大会上,陆丹院长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5个学术角度,引发与会干部深入思考活动关键字“我们的”三亚背后的学理逻辑,从世界城市发展进程的大环境和三亚发展的小环境中梳理出我们所需要解决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启发大家认真分析,审慎思考,深刻理解这次活动的意义,积极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既定目标。   陆丹院长的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干部们的热情响应。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苏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开展“让我们的三亚更美好”大讨论,就是要增强本地人对三亚的“自豪感”,增强外来经营者对三亚的“责任感”,增强候鸟人群对三亚的“归属感”,增强中外游客对三亚的“认同感”。通过“我们”这一认同主体的构建,让“三亚更美好”成为与三亚相关的人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生活愿景,让五湖四海的人喜欢三亚、关心三亚、融入三亚、支持三亚、建设三亚。 附:陆丹院长在大会上的讲话   为什么要开展“让我们的三亚更美好”活动?要回答我们面临的问题。人们一般会按照工作线路排找问题: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条件、工作权限等等。中国从农业大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大国,在整体设计下的部门条块分工有利于高效率工作,但也会带来就事论事的工业功能分工特征的简单化问题。也许借鉴学者思维有助于拓展思路。学者会习惯寻找工作问题、生活问题背后的学理问题。背后的学理问题是什么呢?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位置在哪里,我们都面临共同问题。   简单说,1,从哲学看,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近现代以来,人性的发现与释放,使得人类禁忌越来越少、个人欲望越来越大,传统上个人从属社会的联系越来越松弛,"我不属于任何人与物"的想法就自然出现,尤其对富裕群体、移民社会、新兴城市是如此,这不利于城市向心力、归属感、荣誉感形成,更会产生个体疏离、集体离散、个人与个人与社会与政府对抗,这是全世界现代城市通病,后发国家转型阶段更甚,而凝聚力即团结是城市发展必备要素;   2,从社会学看,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的城市结构普遍存在,城市比较传统乡村,人与人关系难靠传统道德而靠法律和利益维系。人类感情联系作用让位于理性联系,理性有凡事算计的功利取向,这拉大人与人、个人人与社会、社会与政府的距离,城市内部各种沟通成本增大,风险增加。城市可持续发展,控制成本是关键。绿色低碳是可持续最低的经济成本,沟通和互信则是可持续最低的社会成本;   3,从经济学看,可以看到属于我们这类城市问题。现代经济全球联系是因为全球分工存在,产业分工造成区域经济必然是个性化的、互补的、而不可能全面开花的。互补,其实同时也是相互依赖。旅游业依赖于外部世界人们的感知评价,没有口碑好评就直接失去市场,而对于没有经过工业化洗礼的海南和三亚,缺少时间、纪律、服从、效率、标准化的基本观念、训练和集体记忆,既不容易意识到客户至上,也不容易为此团结一致、励精图治,而经过工业化的区域是在一次次失去机会、付出产品代价后才长见识长记性的。旅游城市的对外亲和性是城市基础属性,对外亲和性又取决于内部的整体感和相互亲密感,这对贫富分化明显和本土居民和移民共生的城市难度系数加大;   4,从政治学看,可以看到当下中国社会普遍遭遇的压力问题。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增加,人群利益必然分化,利益分化决定站队和选边分化,而这造成城市的各种矛盾大量增加,复杂矛盾很难用总体方案一揽子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科学决策难度更大、社会谅解甚至和解难度更大,人们可能不但相互分离而且可能相互争斗,而和平和谐是城市发展的先天条件;   5,从人类学看,可以看到技术发展给现代城市管理的挑战问题。传统上知识具有有限性和贵族气质,决定解释权总是归于少数人和归于上层。现代教育普及带来知识的贫民化和社会的民主偏好,网络普及尤其是上传越来越方便使得自媒体力量史无前例强大,防民于口的立场可疑,群众路线的技术升级,合法性常态化公共平台不足,问题多而解释不及时,公共权威越来越难堪,真相成为唯一道理,发展硬道理不再够硬,在公共事务上倾述和发泄这类人类幼稚表征现在变成常态和正当,欲望非理性上升,这增加了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成本。等等。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社会科学学科角度一一分析下去。一句话,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更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角度回应。社会发展,核心是社会动力是否充足。动力在与不在,首先解决团结与否、公平与否、与我何干。这是我理解的"我们的三亚活动"的意义。知道意义在哪里,才可能重视,才可能当大事,当真事,才可能找到与此相关的真问题,才可能有切肤之痛,才可能不回避矛盾、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才可能找到问题的更多优解。这样,干部当家作主,外当仁不让、不辜负,内当得实实在在,有滋有味,才算明白人,才算尽责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