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海南省人学学会2012年年会在我校书德楼报告厅举行。海南省社科联秘书长詹兴文,三亚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邢洪飚,中国人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丰子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复旦大学教授吴晓明,海南大学教授吴朝阳,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孙民以及我校党委书记、院长陆丹,资深副院长沈关宝、秦杰锋和各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海南省人学学会2012年年会在我校书德楼报告厅隆重开幕
海南省人学学会会长、我校党委书记、院长陆丹致欢迎词 作为主办方,海南省人学学会会长、我校党委书记、院长陆丹致欢迎词。陆丹从个体行动和集体行动的人本意义出发,表示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同步诉求的新阶段,人学研究可以尝试不只是必要抽象的研究人的普遍意义、而要把人的研究放置于具体必须的社会生活中去,更贴切的了解也更具体的指导人们有意义的生活。并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各个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人的发展和生存状态。目前,中央政府提出社会管理,海南省府三亚市府积极布局,这是一个利好消息,被关注往往会受到更多开明政策眷顾和更多资源惠顾。然而,社会学科不会就此满足,在一个被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里,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与文化是相向而立的,社会不止需要政府从上到下的管理,社会更需要自身的发育长大,自己说话,自己给力自足。这才可能达成一个积极进取的、稳定和谐的的、各安其分的良性社会。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不断衍生出的新话题正是人学永恒存在和不懈勤奋的理由。
中国人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丰子义充分肯定我校在海南乃至全国的人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人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丰子义强调,海南作为我国一个独具特色的省,不仅在经济发展上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上也做的十分出色。作为全国第三家成立的省级人学学会,海南人学学会的成绩优异,陆丹教授作为海南人学学会的会长,必将以他过人的魄力和组织力,为海南乃至全国的人学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亚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邢洪飚致辞并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欢迎
海南省社科联秘书长詹兴文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随后,三亚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邢洪飚先生和海南省社科联秘书长詹兴文先生分别在开幕会议上发表了讲话,表达了对与会的各界领导、嘉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以及对大会成功举行的祝福。
海南省人学学会2012年年会关于人的发展于社会管理的主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与会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教授丰子义、我校教授沈关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复旦大学教授吴晓明、海南大学教授吴朝阳、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孙民分别以《从人学视角看社会管理观念的更新》、《社会发展的制度选择与目标》、《人的文化属性以及发展》、《中国的发展与文化生态》、《被革命的文艺:延安革命文艺范式及其反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析》、《主旨、问题和路径:进来我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反思》为题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并与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和与会师生交流互动,讨论气氛热烈。
我校师生踊跃提问,与大师交流学术心得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来自人文与传播学院的陈洁同学说:“有这样接触高端学者的机会真的很难得,通过他们的报告,我了解到了以前我不曾接触的文化和知识,让我的思路开阔了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学校经常有这样的讲座,让我在学习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涉猎其他的课程,这点对我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有很大的帮助。” 附:党委书记、院长陆丹在开幕式上的发言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海南人学研究会的一次盛会。两年前,三亚学院参与召开了中国人学会““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国际研讨会,此前,我与到访的北京大学丰子仪、陈志尚两位教授有过交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学界景仰的北京大学终于再次举起人文旗帜,中国人学研究会由北大哲学系带头创立。我们看到,伴随市场经济莽撞的跌入中国社会,为谋求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国人,几乎通时期就开始纠结、或者就已经开始质疑谋求物质财富的人们精神皈依的问题,文学青年潘晓物欲关系中怀疑人的生存价值,中国哲学很快做出回应,马克思的异化思考被人学研究放置中心位置。超越历史与本地价值的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人的本质在当下如何获得不受打扰并且体面地体现?社会目的是人本身的体现和实现而不应该是制度更不应该是其他对人的制约和诱惑? 客观讲,当初的每一个问题和问题解答如今都显得稚嫩,但是,它们却不仅仅解了当时社会之困和个体之惑,重要的是,哲学思考在经历中国文革文化灭门、人文缺位以后步入寻常社会、寻常百姓的视域——尽管,中国社会随后即进入全民皆商、争论搁置、价值也同期搁置的忘忧淘金之乡,并且,今天,某种意义上,我们社会还乐此不疲、难以自拔。顺便提到,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强势公平话语并不涉及人类和人本身价值、尊严、目的、意义实现的人本意义,而不过是这场物欲竞技中谁更能、谁更幸运、谁更丑陋的新一轮异化或异化变种。我们要感谢当时哲学的有力回应,更应为这种回应打开了中国社会这只亚当的智慧之眼也同时是羞耻之眼。从那时起,我们得时时考量我们个体行动和集体行动的人本意义,我们活着,是否诗意地活着? 在那次学院交流中心我与两位教授的对话中,我斗胆提出,当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同步诉求的新阶段,人学研究是否可以不只是必要抽象的研究人的普遍意义、而要把人的研究放置于具体必须的社会生活中去?是否可以更贴切的了解也更具体的指导人们有意义的生活?很快,丰教授给予我肯定,这才有我们创立海南人学研究会的勇气与信心,当然,这类鼓舞还同时来自时任会长的陈志尚教授和海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李星良先生的积极支持。 今天的中国社会,学界关于人的过程意义、终极意义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因为有了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理性选择成为现代社会个体行动的基本条件;因为有了社会学,建构更美好的社会必须现实的以历史构成的社会为前提,个体的多重身份构成个体合理的多重社会角色;因为有了心理学,个体的内心世界回应外部世界而形成的复杂性而变得既可以认知也可以接受;因为有了人类学,习俗便是地方性存在的重要意义而不只是普世价值才是价值,相反,强制推行的价值既蛮横也无理。这一切,让人学研究尤其是中国社会改革以来关于人的异化研究变得艰难,因为,我们很难再简单判断我们过去不知的、我们不熟悉的、我们不习惯的种种人的生存状态究竟是人的异化还是人的发展。诚然,人学研究因此受到挑战而变得更加具有意味。 经济发展30年,社会问题增多,这是各国先后经济增长带来的普遍问题。如今,社会问题不仅是学者之忧,也是政府之痛。中央政府提出社会管理,海南省府三亚市府积极布局,这是一个利好,被关注往往会受到更多开明政策眷顾和更多资源惠顾。然而,社会学科不会就此满足,在一个被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里,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与文化是相向而立的,社会不止需要政府从上到下的管理,社会更需要自身的发育长大,自己说话,自己给力自足。这才可能达成一个积极进取的、稳定和谐的的、各安其分的良性社会。当然,即便如此皆大欢喜,那么,其中的人呢,在新型的可能的理想社会里,人的位置在社会各种资源和同时诞生的各种权利角逐中又将如何?人们接受吗、悦纳吗?即便人们自己喜欢,人们是否又真的能冷暖自知?这些,也许不是人学永恒的话题,但却一定是人学永恒存在和不懈勤奋的理由。 (文:大学生记者团 尚晓晨 李清扬)(图:大学生记者团 李婷 张桢干 蒋晔峻 陈昶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