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不毛之地,到一座大学城。从第一次全国公开招生,到在校生近2万人。从挂靠的民办大学,到综合性的独立大学。从广招人马,到建立起完善的治校制度,拥有勃勃生机的办学团队。实现这一切,只有七八年时间。 这,就是位于三亚落笔洞的三亚学院——三亚第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院校。 这个奇迹是如何取得的?作为学院的领头羊,院长陆丹说:“与其他大学或许有不同之处,三亚学院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更好走向社会”,不以“教化社会”自命不凡,而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支撑起学校的基本构架。 记者:现在我们站在这里,一座大学城的雏型已基本形成,领衔“三亚大学城”的就是三亚学院。但只有七八年时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陆丹:三亚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外延而内涵,其规律是一个大学起步办学必经的过程。其辛苦是一个无数人流汗、流泪、流心血的过程;其成效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激动人心的过程。 作为三亚第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我们已建成3000亩的校园,各类建筑物面积55万平方米,2个图书馆藏书超过100万册,1个计算机中心,2个标准游泳池。目前全校教师队伍1000多人,在校生约2万人。学科体系已构建起7个学科门类56个专业方向,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除了医学、哲学、历史和军事外已全部涵括,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这就是我们建校七八年来的硬“家底”。 三亚学院已累计完成了约13亿元投资,运转良好。这些年三亚学院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办学的前5年是一个扩张期,一切向上看,向前看,以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拼命奔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失时机地趟出一条中国式民办高校的发展之路。经过了扩张期,现在我们是向下看,向外看。从原来的要规模效益转为内涵建设、资源配置。这个向下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财物向下,一个是办学的理念向下,学校配套的很多资源都是先优先照顾学生与老师,有条件了才到学校各级管理层。向外看,则是我们主张直国际化办学的路子。在2012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0强榜单上,三亚学院排名第三。我觉得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高速比较稳健的。 记者:作为一所民办大学,三亚学院与其他一些公办民办大学有许多不同之处,甚至有人说三亚学院的办学、治学理念很“另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陆丹:我们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办学的基本图景、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其核心就是投资方李书福先生提出的“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围绕这个目标,我们不怨天尤人,而感恩社会,坚持独立自主办学,不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钱,但不断获得政府支持,实现了良性运转。 到底是什么使得大学称之为大学?大学的功能有很多,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在这三者之间,我们将社会服务视为大学最为基本也最为核心的功能,离开了育人原点与兴奋点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不能使大学成为好大学。 这些年来,我们戮力同心,努力造就一支为培养学生能更好走向社会的“志业敬业专业乐业”的职业化教学与管理的团队。一个好的办学理念,一个激励为主的灵活制度,一群有上进精神的人,一个以阳光文化为基础的执行文化,把三亚学院快速带到了今天。我们找准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导向和市场定位,比别人更有效地缩短了大学培养的个人与社会的距离。我们在学校中坚定地推行讨论文化,把讨论的个性与自由表达作为重要价值尺度,营造同学们勤奋学习,愉快学习,有效学习的氛围。我们对同学们的期待与培养是,走出大学校门时,形成实用性人才所需要的“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这五种素养。以上的这一切构成了三亚学院的软“家底” 记者:您说三亚学院坚持独立自主办学,但在三亚创办第一所本科高校,海南及三亚各级政府的支持肯定也有巨大的后盾作用吧? 陆丹:确实如此。三亚学院能有今天,得益于海南经济大特区在探索民办高校方面的敢闯敢试。无论是省委省政府还是三亚市委市政府,均鼎力支持,帮助克服了许多体制上的障碍。事实上,三亚学院当初是省政府的一个招商项目,在当时背景条件下,招商的门槛不高,在土地、资金等方面还附带了许多优惠条件。我始终认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这些年来取得许多方面的巨大成果,这是由更多的小成果组成的,三亚学院就是一个经济特区建设中的一朵小小的奇葩。 记者:2009年开始,三亚本地的大学培养出了第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我听说这些学生就业率非常高,留下来的也相当多。 陆丹:至今三亚学院已培育了三届次本科毕业生。我们作过一个跟踪调查,除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出国留学或异地工作的外,约有一半学生选择留在三亚和海南工作,充实在各行各业,而且用人单位很青睐,一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对路的。三亚目前已有几所高校,三亚市委市政府曾有一个目标,要兴大教育、大文化战略,建设10万在校生规模的大学城,用教育、用文化、用人才支撑三亚后续发展。我想三亚学院已率先走出了第一步。如果实现了10万在校生的规模,那对三亚的城市人口结构、文明素质等都将大有裨益。 现在海南在一个新的形势下,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我们庆幸已成功在被称为国际旅游岛桥头堡的三亚建起了一所高校,这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记者:三亚学院提出今年是国际合作年,具体有什么考量? 陆丹:我们始终思考在新时代命题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之路,探索实践现代大学制度。可喜的是,三亚学院的魅力与吸引力越来越大,海内外各地满怀激情和梦想的同仁志士汇聚于三亚这片热土,共同奋斗,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出世计划”。纵观中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坚持社会发展趋势导引和满足市场需求是一个基本成功的路径。三亚学院坚定地迈出了国际合作的步子。现在我们已经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西班牙、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十余所大学成达成合作,或合作办学,或互派留学生,或师资共享。我们今天国际旅游岛高等教育要先行,在沃帆赛期间,在三亚学院组建一个国际化的全球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下一步拟引入沃尔沃中国区设计中心在学院落户、合作。 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一座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包括三亚学院在内的所有高校能极大地打开国际交往的窗口,那么对三亚的国际化视野应该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记者:挂靠了7年,现在三亚学院已成功从海南大学“脱钩”,作为院长,您心目学院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陆丹:感谢海南大学的宽广胸怀,有形无形地支持了许多。我们已成功走过了五年的“出世计划”,现正在迈在未来十年“卓越进程”的路上。中国有许多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校、好学校,值得我们不断奋起直追,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我们要使学院制度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研、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这一切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发展,重要的是,三亚学院每天面对上万名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大学生,将始终牢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使命。这是三亚学院的出发点。 无论学院办多大、办得多久,我们都要不懈地努力。构建此后十年卓越进程的宏伟战略蓝图,将学院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终究不能偏离大学育人,大学最终还是要回到为学生这个原点,为社会培养更多能解决问题的实用性人才,实现“中国民办大学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最优秀代表”卓越进程,为海南社会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