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金花朵朵俏三月落笔倾情育桃李

发布时间:2012-03-13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   季节若有性别,阳春三月,无疑属于爱自己、爱自然、爱生活的女性,人们常用“金花”作为她们的美丽代号。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也绽放着朵朵“金花”,她们教学兢兢业业,桃李芬芳;她们科研勤勤恳恳,硕果累累;她们领立潮头,常常往返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担任重要科研项目主持人;她们默默奉献,服务于偌大校园的每一角落……在这个美好的三月里,我们专访了三亚学院的几位女教职工,从细微之处体悟她们为三亚学院,为教育事业倾心、倾情、倾力奉献的瑰丽人生。    唐蔚明 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  2006年任英国牛津大学 大学学院 导师  2007—2010年执教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0年至今 任三亚学院外语学院院长、副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唐蔚明教授自2007年英国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英语教学与科研工作。她在亚华裔美国文学文化翻译理论与世界英语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几年来,她辛勤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同时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从她已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以及丰富的学习、教学经历上,我们不得不对这位坚持专业所长、气质风雅的女教师由衷地佩服。   在外语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唐教授立足于培养全面优秀的外语人才,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她认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为国家的未来播种希望。作为一名培育祖国未来花朵的园丁,尤其当亲眼看到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她会从由衷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外语学院2010级英语专业的班级是她亲自费心费力执教过的。刚开始用纯英语教学时,同学们不适应纯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唐老师精心的教导,英语专业的课堂上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专业与实践的结合,同学们在校内外举办的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和各类国际会议中积极表现,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出色完成各项翻译工作。   工作之余,唐老师喜欢阅读各类书籍,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此外,她也是一个十分平易近人的老师,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唐老师仍然非常谦虚。简单务实的生活方式和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让我们看到唐蔚明教授特有的人格魅力。                                                                              黄桂玲 副教授,2006年2月至今任教于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参编教材《中文应用写作》;发表论文16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5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参加工作期间先后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三亚学院2007年“青年教师勤奋奖”  2008年三亚学院“优秀科研论文三等奖”  2010年“三亚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11年获三亚学院“科研新锐奖”,现任命为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黄桂玲老师生活在教师世家,教育教学观念保持传统严谨的同时更善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她提倡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用爱播撒希望。   在教学科研中,黄桂玲老师本着严谨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出色地完成了每一个任务。在做管理工作之前,面对年平均课堂教学532学时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她每年都超额完成。在带头编写《中文应用写作》教材时,面对繁杂劳神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黄老师和她的团队不怕苦、不怕累,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编写此书。任教期间,黄老师始终践行不断学习的理念,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保证工作完成质量的同时,她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还赴武汉大学做交流学者,将优秀的教学经验带回三亚的课堂,付诸教学管理实践。   为了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自主学习愉快成长的教学氛围,黄老师也是煞费苦心。她常常以身作则,以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实际行动感染激励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学生前,她是博学而努力的老师;学生后,她是学生和蔼严厉的妈妈,努力学习的坚强后盾。她是一个三尺讲台上的耕耘者;她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奉献者。工作中的她总是充满活力,并且经常在工作中发掘快乐,或许,这就是三亚学院众多敬业乐业的勤教者给我们的同感吧!                                                                                         王胜男 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讲师,现任社会发展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教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头干练的短发,满脸爽朗的笑容,颇显时尚而又不失严肃的装扮,这就是现任三亚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王胜男老师,作为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王老师身上没有丝毫文弱之气。   师范出身的王老师有着从事多年高校教育工作的经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除却认真备课,精读教材,查阅相关的专业资料外。她更是反复推敲课堂的语言组织方式,力求逻辑性、艺术性和启发性相结合。在课堂中,她更注意个体与整体的教学内容比列分配,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效益,为城市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她结合各班实际情况,提倡学生们自主学习与互相合作学习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能动性。   面对如何在科研与教学上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的难题,王老师很好地协调了这个矛盾——用科研引导教学,同时将在科研中获得的理念以及想法传达给学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一直致力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等专题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获得业内好评的论文,同时把这些论文中的科研观点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同学们在了解行业前沿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学习。   王胜男老师是带着一份执着、一份梦想加入到教师行列中来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在从教的道路上越来越坚定了信心。她认为,教师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职业,教学过程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成不变,教师们所面对的对象都是动态的,所面对的学生性格爱好都各不相同,这样一来自己的工作也就变得有趣和多彩了。                                                                                      张小玲 日本甲南女子大学文学院 博士  1993年 任教于日本福山大学文学院  1999年9月—2001年10月 在云南少数民族村落采风完成日文手稿《心路历程》  2002年 任教于西藏大学外语学院  2006年 任教于海南师大外语学院  2009年8月至今 任教于三亚学院外语学院,教授职称  个人格言:发现他人闪光之处,便是自己快乐之时  教育世家出身的张小玲教授,现任我校外语学院的日语教师。极富冒险精神的她,年轻的时候曾到埃及、印度、土耳其等一些古老的国家领略各国的神秘之美,并带回各国的教育理念。回国后,配合国家西藏地区的建设,培育了西藏地区第一批外语导游工作者。   多年从事教育一线的教学,使她养成负责的工作态度与严谨的教学习惯。喜欢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她,一直受到学生们的爱戴。课堂上主张德智兼修的她有着自己独特教育模式,常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节约和环保的生活理念。   “发现他人闪光之处,便是自己快乐之时。”是张教授喜欢的话语。尤其喜欢与学生打交道的她,特别注意与学生们的交流方式,这让她成为了学生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课堂上她推崇认真、严谨;生活中她追求细致。在谈到在三亚学院工作这几年,她说,“这所年轻的阳光大学是我眼看着成长起来的,我们学校与时俱进和与国际接轨的独特的发展路线将会吸引更多师资和生源。”   时值三八妇女节,在谈到女性平常应该保持怎么样的心态。她说:“当代知识女性负担大,在双重的角色中不断转换。平时应该保持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平时做事细致、认真,就会减少很多的麻烦,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轻松。”                                                                             张宇红 2005年至今任教三亚学院,现任国际旅游学院院长曾为三亚学院重点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  2011年获得三亚市模范教师称号   初次见到张宇红老师,记者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她作为职业女性干练而又温婉的气息,她秀丽的外表、明睿的谈吐、灿烂的笑容……无一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宇红老师是伴随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第一批老师之一,随着学院的飞跃发展,她也由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学新秀,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张宇红老师感慨时光如白驹过隙,过去那些奋斗的日子却仿佛还在眼前。谈到从教初衷时,张宇红老师笑答:“在学院面试的时候也被问到同样的问题,过了这么多年,我想我的回答依旧是‘因为我是老师教出来的’!”看似简单的回答,却饱含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感,因为想要教书育人所以成为一名教师,谁又能说,这不是最好的回答。   张老师不仅在教学科研上成绩斐然,工作的间隙,她依旧在不停的读书学习,张老师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改变的爱好就是读书”除了读书外,张老师还爱好旅游、亲近自然,她经常自己骑着自行车到亚龙湾,一路的风景让她暂且可以忘记工作的劳累。   教学中,张老师提出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是将英语带入你平常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因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要因为喜爱而融入英语。”她非常认同学院“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在学院校训、校风的指导下,将书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将社会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与张老师的谈话接近尾声,她希望女教师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可以时刻保持好奇心与责任感,成为一个有担当、自尊、自爱的新时代女性。                                                                          李欣鑫 200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  2008年7月至今任职艺术学院辅导员岗位  2010年5月,学校第七期党校积极分子培训中,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获“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  工作信条:在阳光大学,做学生的阳光使者!   艺术学院有位学生们都很喜爱的优秀年轻教师,她年轻,有活力,思维活跃,一直带领着学生不断创新,她就是目前2010级园林专业的辅导员李欣鑫老师。   2008年,李老师带着梦想,从东北远赴三亚这个热带城市,三亚学院的阳光文化和透明制度使这位年轻的老师很快下定决心,留在这里教书育人。朴实无华是李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的脸上总是带着灿烂温暖的笑容。她和蔼可亲,勤于学,敏于思;在日常生活中用点点滴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老师做事有条不紊、规划井井有条,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延。年轻的她思维独特,勇于实践,敢于尝试新事物。201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园林1001班的同学们过了一个大龄儿童节。只有这样一位温柔细腻的老师,才能如此别出心裁。这个惊喜使所有同学都倍受感动,更加爱戴她。   日常工作外,李老师经常会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交流心得,互换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网络也是李老师放松自我的一个途径,她是个“淘宝控”,没事就爱上网淘淘东西,秒杀物品,那模样十足一个可爱的女生。在同学们眼中,她亦师亦友;在同事眼中,她踏踏实实;在领导们眼中,她爱岗敬业。   三八妇女节来临之季,李老师奉上自己的祝福:“希望三亚学院的每一名女教师在这个阳光的大学中过着阳光的生活,祝愿广大妇女工作顺利,事事顺心。”                                                                                安娜 2007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专业 2009年至今在三亚学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处工作   怀着对大学环境的情有独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安娜老师于2009年来到三亚学院从事宣传工作和后勤社会化管理处工作。虽然与当初登台授课的愿望相悖,但她觉得在教育领域做服务性质的工作,为教师教学提供后勤保障,看着可爱的同学们愉快成长,也是件欣慰的事。   后勤管理工作细节繁琐、工作量大、政策性强,起初她略显不适。经过跟行家里手的虚心请教,她对不懂的领域认真钻研,以最快的速度将业务上手。三年多来,她把坚定当做信仰,在工作中收获快乐,实现着自我。   后勤工作无小事,时刻关系着师生切身利益和食住行,所以她始终秉承“服务聚人、服务育人”的后勤服务目标。无论是事务性的工作还是管理型的工作,安娜老师都以学院事业的发展为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她告诉记者,无论在建校初期的规模发展阶段,还是现如今的内涵建设阶段,三亚学院人都深知员工的执行力是学院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三亚学院有一支年轻的办学团队,但也是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表现出来的永远都是对工作执着的热情以及不达目标永不止步的韧性。没有高效的执行力,所有的蓝图都只是蓝图,三亚学院人做到了将蓝图变为现实。“身在其中,感慨良多,带着这份感慨我有理由走的更远。”安娜老师最后的这句话让记者久久回味。                                                                              结束语:   本次我们访问的只是三亚学院几百位在职女教职工中的代表,但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新时代职业女性的共同特征——她们在事业的追求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她们工作的动力之源,在于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她们深刻认识到教师这一培养人工作的独特性与崇高的价值。伴随着一个个个性迥异、鲜活的生命的成长,教师的价值与生命也得到了提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亚学院各个岗位上绽放的“金花”散发着耀人的光芒。她们有着平凡的身份——是母亲,是妻子,是教师,是科研工作者,是行政人员,是后勤服务者……她们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不畏艰辛,抛洒汗水;充满希翼,饱含梦想……她们不让须眉,在我校十年卓越进程的征途中,撑起了一片别样的天空!   我们向全体致力于教学、科研领域的女性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文:大学生记者团  张潇煊 尚晓晨 虞佳菲 刘寒冰 李清扬 朱峰)   (图:大学生记者团  余芷潇  丁天一  喻腾飞  朱文鼎)(编辑:张慧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