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元佳节人文学子欢乐游记

发布时间:2012-02-07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在返乡途中,每一个学子心中都憧憬着一些画面:家乡的景色,亲友们的欢声笑语……在家里过元宵节的场面更是浮上心头,占领心脏的首席。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动人动情,各地风光,尽显妖娆。人文学院通讯社记者为您带来精彩报道。云滇之盛“西境有明珠,彩云飘之南;丽江古城处,静看水与山。”    夜晚,灯火阑珊。灯是夜的眼。      巨龙造型的卧灯盘恒在古城的桥上。龙头高昂,龙爪高台,龙意高飞。人们把新年的愿望、生活的希望,都凝聚在这灯火辉煌的夜晚。聚首元宵,凑足热闹,一起放飞希望,享受生活。每个人的心中,都如龙灯一样,跃跃欲试,翘首以待并展望未来。   万象更新。两只大象拱灯,寓意吉祥。三盏红灯笼象征着生活、事业、家庭节节高升。象背与顶层的绿草则代表清新与希望。人们在元宵佳节这天,许下心愿,迎接未来。   猴子捞月灯,情趣别致,灯光柔和,每只小猴子造型活泼、生动,惟妙惟肖。《猴子捞月》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在传统的节日中,将灯饰以故事情节,与传统文化相辉映,不仅充满了传统意趣,更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白天,舞龙表演夺人眼球。不同于一般地方,舞狮的不是粗壮的小伙子,而是群芳斗艳的姑娘们。她们个个巾帼不让须眉,各展腰肢。身着民族的服饰,红红火火,象征好日子的到来。狮子一向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瑞兽,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而传统的舞狮活动正是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表演者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活力四射。舞狮历史久远,云南尤盛。   海南之欢“琼岛无三九,四时日多暖。正月红胜火,灯节人忘返。”  海南之热,不只是温度。更是一种风度。正月十五元宵热!    传统舞狮分南北二派,流传已,海南更是别具一格。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        除此之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夜,海南各市、县都要举行以彩灯为主的庆祝活动,大街小巷,彩缎飘拂,锣鼓阵阵,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准备晚上尽情地欢庆灯会。届时,各条街巷华灯齐放,火树银花,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如同白昼,而整个街道亦变成了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    而彩形灯在市民间亦十分流行,尤以扇形灯为主.扇形灯造型古朴,最为特别。它寄托着坊间居民对绚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祝愿。牡丹花开,富贵吉祥。灯火通明,龙年吉祥。   内蒙古之豪放“塞外多豪景,盛美壮如山。深冬日渐远,丽日把春看。   在粗犷的草原上,人们毫不掩饰热情。元宵市场火爆非常。“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内蒙古的灯谜包含了传统骑射技艺,增加了投壶等活动,从而使单调的猜谜活动成为娱乐大众的游戏。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   此外,踩高跷,也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编者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它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而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节日里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人文学子们假期里回到故乡,走亲访友之余,带着相机,用镜头记录着家乡元宵节的点点滴滴,在浓郁的节日气息中享受着休闲的快乐,在特色的民风名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生活可以平淡,犹如蓝天碧水;生活也可以是诗,在一路奔腾中高歌。只要我们牵着手,每个日子都是幸福。元宵节快乐! (文\图:人文与传播学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