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育人为本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教授

发布时间:2010-09-30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地处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秉承“育人为本,让学生更好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对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今年旅游管理的酒店管理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旅业商务俄语等11个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100%,该院连续3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建院5年来,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培育了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日前,记者就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采访了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教授。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是三亚市首所本科院校,也是海南省惟一的一所独立学院,现在校学生万人,下设社会发展、法学、财经、管理、旅业管理、人文与传播、艺术设计等13个分院,以人文、社科、管理类学科为主的31个本科专业。
   陆丹说,近年来三亚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海南大特区改革开放的人文环境,得益于海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钟情于科教兴琼,下真功夫,优先发展教育。
   2005年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科研为基,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的办学定位。为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走向社会,学院以德育教育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轴心,以健康人格教育为特色,通过以知识为主线的思政课,通过务实的各种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认同改革、热爱党、忠诚于祖国,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和阳光般的人生态度。
   育人为本还要有育人的办法。三亚学院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份绝密的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建立、普查和更新;人格健康工作室则有目的地举办大、中、小型团体拓展训练和个人康心互动培养,每年用一个月作为“康心活动月”;学院把公共课作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主战场,以思想政治课培养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以公共体育课培养合作意识,沟通意识,以礼仪课引导学生从细节上规范自己的公共言行;每年新生入学进行“社会认知”和“群体合作”训练,毕业生进行感恩教育。学院有目的地规划引导和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学院倡导的“自主成长”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
   陆丹介绍说,为了培养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实用人才,为海南经济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学院从建院以来就确立了“311”的人才培养规格。使每位三亚学院的学生毕业时手握三张名片:一张工具名片(英语、计算机、中文写作),一张专业名片(专业知识和能力可应用),一张人格名片(课堂内外九个平台塑造健康人格),着力培养学生可应用的专业知识与“用得着、带得走、接得上”的实践技能的有效学习。为此,三亚学院首创学生“三级实习”,把每年暑假为期15天或一个月的短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搭建课堂内外多个育人平台,促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养成学生五个基本素养(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构建三亚学院“以人文素质为背景,以人格健康为基础的能力导向型学生”的人才素养培养定位的基本要素。
   展望未来,陆丹信心满怀。
   他说,日前,三亚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并制定出台了《迈向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卓越进程——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十年发展规划(2010年至2020)》,全院上下,正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向着争创高水平特色大学迈进。
   陆丹表示,经过未来10年努力奋斗,三亚学院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将大幅度提高,将实现两个新的飞跃,进入全国民办高校前三强,成为中国民办大学的标杆;进入全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前100强,成为大学以改革促进步的典范。以领先、创新、有效、特色的教育理念,争创全国高校教育理念之冠;以全新、激励、规范、高效、充满活力的体制与机制,争创全国高校体制文化创新之冠;以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广泛人文背景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亲和力、具有有效市场竞争力和合作力、具有健康人格和博雅德性、高水准的务实复合型、有效实用型、创业拓展型、创新提升型的本科层次人才,争创全国高校实用性人才培养之冠。 
   陆丹说,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双百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从国内外引进20位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再引进100位博士,并在学院年轻的优秀教师中再培养100位博士;学院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以“中国深潜之父”朱继懋为学科带头人,领军学院海洋学科建设,发展海洋通信专业,筹建沃尔沃国际商学院,高尔夫学院,邮轮游艇学院等;与海南岛内所有国际酒店集团如丽丝卡尔顿、希尔顿、喜来登等和海南各大高尔夫球会联合定向培养旅游业人才,与潘公凯工作室成立“GK艺术设计与制作中心”,共同培养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急需的“设计工程师;学院将发挥科研助推作用,在现有的落笔洞文化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经济管理后发展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研究未来中国30年经济社会现代进程的研究院。将努力把学院办成阳光的育人家园、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文化高地、高效的竞合平台、快乐的成长通衢,为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走向社会,创造一流的育人环境;以卓越的进程,争创高水平特色大学。(记者:刘见) 【本文为《中国教育报》采访陆丹院长专访稿件,采访问答已刊登于9月25日《中国教育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