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生老生接力棒写给踏入三亚学院的你

发布时间:2010-09-04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经验传递,文化传承。建校五年来,三亚学院的每一届阳光学子,都在学院的文化理念熏陶下健康成长,更好地走向社会。今天,恰逢2010级新生入学之际,我们采访了从05到10的每一届同学,听听他们的内心的感悟。  “任何时候,学习都是首位” 05级学长张学礼(艺术分院平面设计专业  现自己创办广告公司)   与学校一起成长。这种体会没有人比我——三亚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更深刻。回忆当时初到学校的经历,那时学校还处于建设时期,我们彼此适应,彼此成长。迎新的回忆停留在江水湾酒店,虽然没在校园,但那种别样的校外迎新带来的另一番回忆,同样值得珍藏。老师们周到体贴的安排,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   而如今,看着学校在日渐成熟的发展壮大,内心的感触仅仅用喜悦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自豪、感动……自豪于学校的迅速发展,感动于学校的关怀。学校的成长史也是我们的成长史,彼此互相记录着令人激动与感动的美好时光。   现在的我,已经走向社会,开始了另一段完全不同于大学生活的旅程。踏上旅程,总会有很多感慨,对于刚踏入三亚学院的学弟学妹们,他们初入大学的困惑、迷茫、坚持、奋斗,我仍然能感同身受。作为学长,我希望你们能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在此,送上我的建议与祝福。   从踏入学校,看到“自主学习,快乐成长”的那刻起,请告诉自己,我已经是成年人了,严格要求自己。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既然是社会,就必须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诸如与人沟通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强调大学是社会,但它的本质我们不能忘却——大学是知识的获取地,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才能帮你稳操胜券。很多初入大学的新生都会有个误区,将大学完全等同于社会,把挣钱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而不是锻炼,甚至不惜逃课,这些行为都是不理智的,任何时候,学习都是首位。   现在的我,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感谢三亚学院所倡导的独立、自主的理念,感谢我美好的大学生活,最后,我想说,新来的学弟学妹们,请用所有的热情去拥抱崭新的大学生活,走好自己脚下的每一条路。 “学会担当,学着长大,树立理想,克服困难,努力奋斗。 ”  06级学长庞博(人文与传播分院 广告优秀毕业生 现留校任辅导老师)   当我们背上行囊,来到了美丽的三亚学院时,请告诉自己,我长大了。   记得四年前的这个时候,和妈妈来到三亚学院,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经历着许多的第一次,想起第一次报到,学姐学长们的热情接待,第一次和宿舍的室友们聚首,我们的第一堂课,参加的第一次运动会,组成分院第一届学生会,等等的一切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看着学校从只有东区的600亩宿舍教学区发展到现在在校生一万八千人,占地面积三千亩的现代大学,我不禁在想,这些年我经历了什么?我所在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面就分享下我这些年的经历,希望通过我个人的经历给大家带来一个对于三亚学院的直观认识。   和大多数新生一样,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想象,觉着自己在大学里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了,但情况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初来三亚学院要做很多调整来适应这里的生活学习环境,首先是要从生理上适应这里的气候,其次要克服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在大学里人际交往的困难,对家庭的依恋,还有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等等,幸好当时我们的辅导老师给予我们细致耐心的指导,帮助我们顺利度过了这个阶段。新同学来到三亚学院以后,接触的第一位老师是辅导老师,他们会耐心帮助和指导你们,伴随你们大学生活的始终,请充分相信这支辅导老师队伍。   三亚学院是一个大舞台,会给予每个同学充分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学院的育人理念和指导思想是科学先进的,三亚学院的老师们会为所有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请不要害怕,要对自己有信心,积极参加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去,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你们的课余生活,还能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大学精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习,这个核心必须要时刻抓住,否则即使参加再多的活动,获得再多的荣誉,毕业后你依然没有核心竞争力,走出校门,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依然会被淘汰。所以,要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一位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是活动搞得好,学习更要跟得上。   有一种经历叫成长,亲爱的2010届新同学们,从今天起,迎接你们的是全新的生活,在这四年里,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你们要学会担当,学着长大,树立理想,克服困难,努力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视野要开阔,要像鹰一样永远向往更为广阔的蓝天。同时也请各位新生家长信任孩子,信任三亚学院,相信他们会在三亚学院这所阳光的大学里自由飞翔,飞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要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刻苦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    07级学长王伟 (管理分院 工程02 现任大学生记者团团长)   校园里又涌进了一群活力四射的大一新生。看着他们独立报到的身影,激动兴奋、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的表情,不禁想起当初我的大一。那时候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三亚这片遥远陌生但充满阳光的土地,在学长学姐们热情周到的接待指引下,自己办理各种手续。今天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灿烂的笑容,我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三亚学院无尽的生命力,有力跳动的脉搏,内心的喜悦无以表达。   一晃自己已经大四了,即将结束这美好的大学生活,走向社会,在此对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学弟学妹们送上一些建议和祝福:   首先,学长想告诉你们的是,选择三亚学院是明智的,学院以“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办学使命,有着先进的育人理念和“311”人才培养模式,将会为你提供一片展示自己的大舞台,成为你学习各种知识的摇篮,走向社会坚实的阶梯。你在这里将愉快学习,自主成长。   其次,作为学长,对大家今后的学习生活提几点建议:一、大学,是一个新的环境,过去所有的好与不好,优秀与失败,都已成过去,要调整好心态,改正缺点,充满信心,;二、学会规划,清楚自己的目标,认真思考每一步,怎样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大学是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一定要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三、学会学习。学习永远是学生不变的主题,要学会自主学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四、争做综合型人才。大学要努力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会怎样更好的与别人交流沟通相处,怎样加强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等等。大学期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某个社团。多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增强能力。当然,在这其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受到一些委屈,这些都是正常的,要学会思考,分析,忍受,这些都是成长道路上必然会经历的。总之,要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刻苦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   最后,祝愿每一位学弟学妹,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愉快学习,自主成长,度过一个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相信你们的未来会像三亚的阳光一样,灿烂,多彩! “三亚学院会给你提供最好的颜料,帮助你绘出最绚烂的图案” 08级学姐庄梦航 (人文与传播分院广告1班 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   时间是最好的裁缝师,它把生活剪成一辑一辑美好的片段。   两年,似乎很快,快到我们已经没有资本再吹说自己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了,却依然记得那年的夏末,满怀所有的期望,背上行囊,两千里路迢迢,矛盾过,忐忑过,迎接我的是正午一点的太阳和热情洋溢的学长学姐们。专线大巴、自主报名、介绍导员、领取军训服装、回宿舍……一路上学长帮忙拎行李和解答问题的这些场景历历在目。诺大的校园,舒适的宿舍,学院热情耐心的老师学长们消除了我内心所有的不安和害怕。一切都很顺利,学校对于新生接待工作的安排周到且细致,包括各站点的专线大巴,学校遮阴的大棚,学长学姐们热情的服务,对新生家长的住宿安排工作……“热情”,我想这是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给我的最初印象,它就像三亚的太阳一样,燃烧着每一颗追梦的心。   转眼间,当我从当年那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得问的大一新生“摇身转变”为学弟学妹口中亲切的学姐时,学校的又一轮迎新工作拉开了序幕。看着一个个新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来到这里,在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在那个追梦的年纪,我们有了共同的选择——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欣慰,在这个风景绮丽的热带海滨城市,在这个充满“豪气,大气,正气”的优秀独立院校,我相信,每一个不吝啬为梦想付出的人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当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选择了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你就要坚信,它会给你提供最好的颜料,帮助你绘出最绚烂的图案。下一个两年,期待你们也会微笑地说:嘿,我成功了!  “让我们一起加油,为了明天。” 09级学姐李琪 (外语分院 日语专业03  现任班团支书)   在你来到这个理想殿堂的时候,我想说:“亲爱的,祝贺你,三亚学院,是个别样的地方,是你真正成长的地方,四年后,当你踏出校门的时候,你将有足够的能力更好地走向社会。”   此时的我,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寒暑,这期间,曾笑着说快乐,哭着说难过,但这都应该高兴,因为这不就是成长吗?在这种意义上,我和将来的或许就是现在的你来说,不是姐妹,而是war buddy,是同一个战壕里的好朋友。三亚学院,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飞翔。   其实,身披大二学姐衣衫的我并不比你更有经验,但我在我走过的路上给你一些引导。   初入校园的你一定既高兴又迷茫,因为这更加接近你的梦想,但接下来让你期待憧憬但又“未知”的生活又让感到稍稍的紧张。你会发现大学生活不仅仅只有社团、舞会、联谊寝室,还有许多你必须要完成的课业,刚经过紧张高三的你或许会放松学习,好好“玩”一把,但我想对你说,这种心态于自己无益,只有学好了知识,才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三亚学院是自己寻找知识和智慧的地方,请用你所有的热情与创造去发现,去学习,很多惊喜在等待着你!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我很庆幸自己在摘掉新生光环走向老生队伍的时候结识了你们,让我们一起加油,为了明天。 (整理:大学生通讯社 张珊珊 姬晓宇)(编辑:於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