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毕业论文特辩六名学生对阵七名专家

发布时间:2010-06-01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论文答辩现场    5月26日15:30分,一场特别的毕业论文答辩会在社会发展分院会议室举行,六名学生“对阵”七名专家,答辩持续三个小时。   该答辩会由沈关宝副院长任答辩组组长,李鸥等七名社会发展分院的骨干教师为组员。和这支七名学科专家组成的答辩组“对阵”的答辩学生只有六名:三名首轮答辩遴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三名首轮答辩因各种原因答辩成绩差的学生。   这种不对等的特殊答辩,学名叫“优差辩”,经蔡政忠博士介绍、分院领导班子例会讨论,于今年引入社会发展分院。“优差辨”程序严格,激差扬优,为分院贯彻总院有关优秀论文评选要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答辩会从杨君同学开始。作为06级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杨君不仅顺利考取了华东理工大学著名社会学家曹锦清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也做得十分出色,首轮答辩得到答辩小组老师的一致好评,被推荐到这场特辩,接受以沈院长为首的众专家老师的严格考察。   杨君的毕业论文是《场域视角下的三亚流动摊贩社会分析》,来源于社发分院2009年海南调查基金资助的调查项目,相关内容曾经在社发分院第三届师生seminar上与分院师生做过交流。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弟子,沈关宝副院长一直注重在社会发展分院推行费老开创的以认识中国社会、服务中国建设为导向的社会学中国化道路。师生seminar,海南调查基金,席明纳读书活动等,均是在沈院长的直接推动和关心下创立、持续开展的,现已渐渐形成社会发展分院独有的育人模式,杨君等同学正是在这样的育人模式下快速地成长起来的。特辩会的举行,不仅是对杨君等同学四年学业的检验,更是对社会发展分院社会学中国化的治学道路和育人传统成效的检验。   杨君同学借助ppt陈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概念与假设,研究对象现状和对之的社会分析。陈述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短短的十分钟陈述时间里,精彩之处迭现。沈院长听得很认真,不时颔首微笑。杨君陈述结束后,沈院长先是简单地地讲述了论文答辩、学士学位制度在中国大学的由来、意义,以及1979年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对于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意义,勉励杨君同学抓住即将跟随曹锦清先生求学的机遇,刻苦求学问道,争取有所成就,为三亚学院社会发展分院未来的一代代学子树立优秀的学长榜样。接着,沈院长从学理、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三个问题,并对摘要中一处英文翻译的准确性提出置疑。蔡政忠、李鸥、单冰茸等老师也一一发问,不少问题十分尖锐。经过师生seminar和首轮答辩的历练,杨君同学自信满满,并没有被这种阵势吓住,将问题一一记下后,在规定的时间里开始认真准备。   随后,周嵩�餐�学对自己的论文《丧葬仪式的变迁对村落社会整合的影响研究——以鄂西北樟脑河村为例》进行了陈述,从周同学的陈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分院阳光学子的社会关怀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不同于杨君,周嵩�彩巧绶⒀ё又辛硪恢�“类型”的佼佼者。由于家境贫寒,自立、自强的周嵩�踩胄2痪镁腿妨⒘硕土赌芰Γ�在工作中成才置业的道路。他学业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课余时间积极参予各种活动,曾经参加过社发学院师生seminar、社会调查;担任学院记者团记者,竞标三亚学院学生助理;在学院uctv电视台和《uctimes》校园刊物建设中锻炼等,周嵩�惭刈抛约荷杓频牡缆房焖俚爻沙ぷ拧O衷冢�他不仅以自强不息、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品质通过校内阶段评选,被推荐参加2010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而且被确认留校,担任《uctimes》副主编,即将成为阳光大学未来的建设中坚。   学院和分院对这类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沈院长一直关注着周嵩�舱饫嘌�生的成长,要求分院领导班子和专业教师不仅要帮助这类学生走好自主选择的成才道路,而且不能忽视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学术潜力的挖掘,他认为,一个有着专业功底和求学问道潜力的实干家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沈院长无疑被周嵩�驳穆畚某率鏊�吸引,提问时谈到社会学的学术志趣,谈到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就仪式、神圣性、社会整合的方式、文化的力量等方面提出了对周嵩�怖此岛芫咛粽叫缘难�术问题。   紧张严肃而又不乏关心关怀的答辩在持续地进行着,杨君、周嵩�病⒊孪耐�学经过深思熟虑的答问不时获得专家的首肯,颇为精彩。不觉之中,三个人的优辩环节已费时近两个小时,但答辩会场的气氛依然热烈。   接下来,则是“差辩”。“差辩”并不像字面所呈现的那样,是对差生举行的答辩。三亚学院无差生,社会发展分院无差生,这是我们的教育原则,更是我们的教育实践。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素质会层次不齐,学生的成绩会高低错落,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三亚学院努力为各类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正在南校区建设的创业园区将成为各类学生成才的摇篮。差辩的“差”,只就首轮答辩的表现而言,对于参加差辩的学生,分院视同优辩生一样看待,同样是以沈院长带领的强大专家组“严阵以待”,希望以此激发他们的斗志与潜能,同时,这也是对他们的不足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   参加差辩的三位同学,有的是因为忙于工作实习,错误地偏废学业而没参加首轮答辩;有的是因为忽视毕业答辩检测,态度不端正,答辩中途退场;有的则是因为论文涉嫌抄袭,取消首轮答辩资格。他们需要在特辩中重新证明自己。   相比优辩环节,差辩进行得快,也有些压抑。这也许是一种必要地压抑,首轮答辩中桀骜的某同学在此次答辩中态度端正,很快地证明了自己论文的价值,得到了答辩组老师的肯定。    18:30,社发分院举行的首次毕业论文特辩历时三个小时,顺利结束了。此次特辩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分院的教育制度和育人环境。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学院将在卓越进程中大步向前。 (编辑:於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