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听老师讲人文通识课提综合素质育健康人格(上)

发布时间:2010-05-05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编者按:人文通识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为进一步实现我院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践行我院育人理念,落实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特提出加强人文通识教育,开设人文通识课程的实施办法。在学院人文通识教育任课教师公开竞聘后,大学生通讯社的同学们采访了部分担任参加竞聘的老师,听听他们讲一讲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对待这样的课程该怎么学,学好这些课程对个人成长有哪些方面的帮助诸如此类的问题。 陶虹老师谈法学概论: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律与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条准则。法律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院开设了法学概论(限制性公共选修课)还有合同法、金融法、婚姻家庭法、劳动就业法(任意性公共选修课)总共五门课程。记者采访了法学分院院长陶虹博士有关于他所将授课的法学概论课,以下是陶虹给记者介绍法学分院在有关人文通识课程方面承担的责任与其对大学生成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记者:陶老师您好,首先我想请您先为我们同学们解释一下学院为什么要开设人文通识课程?   陶虹:开设人文通识课程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全面发展,拥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在掌握三个基本的能力(中英文应用写作、计算机、专业知识)之外,更多地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记者:那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讲授的法学概论主要包括哪些知识吗? 陶虹:好的。法学概论主要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与继承法、诉讼法、国际法与国际司法等方面。   记者:那么,同学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这门课程呢?   陶虹:为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为专业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的法学知识基础。为此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为将来更好的生活还有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帮助到我们。   记者:还想请教您,学习本门课程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没有什么影响?   陶虹:这个呢,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个重要方法,而道德调整不到的地方就需要法律来规范,这样让社会更加的和谐与美好。学习法学概论这门课程让学子们更多的了解法律,为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我们学院的“311”人才培养模式里面的一个健康人格就是指是指学生拥有一个综合的技能还有就是学生具有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对现代礼仪与规范的适应。学习好这门课程将有利于学生树立好“三观”,为职业理想指明方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者:为了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您能谈一谈法学类其他课程跟其它专业方面的关系吗?   陶虹:比如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懂得一些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的知识,这有助于解决日后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外语专业方面的学生需要懂一些涉外法律基础;旅游专业同样涉及众多的法律关系,需要对旅游法有些了解;另外,邮轮专业的学生还要懂得一些海商法等等。而我们法学分院即将开办的另一门课程就是速录技术,速录技术只是一个基本的技能。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比如说像你们记者就是需要这样的一门技术。并且我们分院即将开设一个新的专业——海商法,将面向全国招收80名学生。这门专业的开设是因为我们海南岛是一个海洋大省,它管辖的海域非常的庞大。并且今年国家又提出一个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在这个战略里又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要发展这样的一个经济就需要懂得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个专业具有本省的特点并且就业前景也很广泛。  记者:您提到了速录技术这样的专业课,想好奇地请问您一个题外话,速录课程为什么要开设在法学分院呢?  陶虹:这个问题呢问得有意思。这是因为考虑到全国的法律系统现在都是采用的一种专业的速录打字技术,所以如果我们的学生毕业了要去法院工作,先得从书记官做起,而对这个基本技能的要求也很高。作为一个学法律的学生,输入技术这个基本技能在开庭、现场记录等方面都会用到,如果掌握了这门技术那么他们就如同如虎添翼,工作更加顺利。   记者:好的,感谢您的回答,祝您工作愉快! 陶虹:不用谢,也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以法律知识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护航!    宋子俊老师谈中国文学史   记者:宋教授您好,首先我想请问一下,您了解同学们对开设人文通识课程的看法吗?  宋子俊:去年五月份我们针对人文通史课程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印了1200份发到八个分院,分布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做这份调查问卷,从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来看,90%以上的同学认为有开设人文通史课程的必要,其中希望人文通史课程开经济学的占到了61%,希望开设社会学的同学占45%。愿意用选修课形式进行人文通史教育占比重最大。这说明开设人文通史教育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支持。   记者:在人文通史课程中中国文学史概要主要讲什么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呢?   宋子俊:首先,文学史概要这门课讲的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地中国文学的发展简史。也就是从先秦、两汉一直到近代,而且要包括现当代,从五四到现在,时间跨度很长,整个中国文学的从古至今内容。文体也非常之多,主要包括诗词、散文、骈文、小说、戏曲等,以古代文学为主,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就必须开设这样的课程,再者它也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中国文学的概要,总体能把握住。使同学们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艺术的精湛绝妙。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还可以拓展同学们文学知识,古代文学反映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宗教制度等,尤其是小说、戏曲,篇幅长且内容丰富,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状况。比如红楼梦,人们视它为百科全书似的文化经典,连毛泽东也称其为国宝,因为它是我们当代人了解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其次既然是文学史概要,就要使同学们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成熟到繁荣,历史发展的轨迹。分不同的文学体裁来讲,比如诗,要讲它的发生及形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使同学们可以大致了解不同的文学体裁。当然还要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结合起来,国家与社会的一种观察体会、审美艺术的表现,讲文学作品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同学们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介绍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就能了解这些优秀作品体现的进步思想。讲述的过程中,要点、线、面三者兼顾。面,就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俄概况;线,就是某一种文体的发展线索;点,就是某一种文体的文学概况。不同文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成就,所以要选重点作品来介绍,让同学们宏观有把握。  记者:请问您,开设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有什么作用,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影响吗? 宋子俊: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点:1、使学生了解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中国文学概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并且拓展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2、使学生把握文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各时期的社会思潮、审美风尚、文学现象和重要成就。3、使学生掌握各种文学领域涌现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流派,以及所体现的进步思想,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    我们学校的很多课程是根据我们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置的,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学史概要是一项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丰富知识,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和其他课程就像根与叶的关系,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你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强了,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后劲,为学生走向社会以后适应社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我对这门课现在充满了期待,我也会把这些信息告诉我的同学们,相信他们一定都会非常感兴趣!   宋子俊:不客气,老师们也会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让大家爱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饶雪玲老师谈管理概论: 记者:饶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教您一下,您能给我们先介绍一下人文的概念和人文通识学科的概念吗?  饶雪玲:要了解什么是人文通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学科。人文其实就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人类文化有先进的,也有糟粕的,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财富。而人类创造的财富有物质上的财富,也有精神上的财富。我们在这里主要讲的是精神财富。在这些精神财富中有一些是糟糕的、是恶劣的,而我们讲的人文,又狭义到人类文化中那些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我们把它叫人文。   再具体地讲,什么是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呢?就是对于人性的一种正确认识,对人性的一种关怀,对人的一种尊重。所以,人文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对人价值的尊重,对人尊严的尊重。像是历史、音乐、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等都可以归结到人文学科。通过这些我们要了解人性,参透人性,进而去接纳人性。接纳人性当然既包括恶的方面也包括善的方面。那我们的管理就是要顺应人性,尽量让人们把善的方面发扬起来,让恶的方面萎缩。 记者:那么您觉得学院开设管理学概论这门人文通识课程有什么目的、意义,对于非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管理专业呢? 饶雪玲:我首先要谈一下我们学院这次推出人文通识课。我觉得推出这门课这个举措非常明智。目前,大部分孩子在高考以前,很多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在学习,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到了大学,很多同学想要学什么东西,选择什么专业,还是完全是以这门课程对以后就业有没有直接作用来判断,而忽视了另外一些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就包括了人文学科。   我们学校现在开设人文通识课就是想让一些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他们比较专业的课程外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要让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学习什么专业的,等到步入社会以后都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具有人文素养,有着健康人格的学生。   我们所有的学生未来步入社会以后都会是组织中的一员,谁都不能摆脱组织。既然是在某个组织中,他要么是管理者,要么就是被管理者。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他都应该具备这种人文素养。当作为管理者的时候如果他具备这种素养,他将会尊重他的员工,尊重人性,尊重生命,而不会去奴役他的下属。当他是被管理者的时候,他同样需要具备这种人文精神,至少他会让自己的权益有基本的保障,不会轻易被别人驱使,不会轻易被别人奴役,有自尊自爱。从这个意义上讲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就非常有必要开设这一门课程。 记者:我们人文通识课中管理概论主要讲些什么呢?如果非管理学专业学生想更深地学生这么课程,他应该如何学习? 饶雪玲:管理学概论主要是揭示所有管理活动中所隐含的基本管理规律、管理原则、管理方法。让非管理专业的学生知道到底什么是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者具体要干些什么。虽然不能直接把管理学算到人文学科中,但是它作为边缘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包括历史、艺术。   如果他们想要更深地学习,可以在学了这门课以后继续学一些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并不是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后就一定是管理者,非管理专业学生以后就不能从事管理。如果他具有管理者的潜质,有一个管理者的品质,即使他没有系统地学习管理专业,但是稍微经过点拨,再加上他与生俱来的内在气质、影响力,他很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记者:那么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还用学习人文通识课中的管理概论吗? 饶雪玲:管理学专业学生不用再选修它了。因为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一门《管理学原理》就是要讲这些,已经是一门主修课了。人文通识课中的管理概论主要是针对非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 记者:非常感谢您回答了我这么多问题,谢谢您,饶老师。 饶:不客气,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能让大家喜欢管理学,热爱学习管理学知识。 (供稿:大学生通讯社)(文字:徐婷 张丽 荆涛) 延伸阅读:(点击题目,即可直接阅读)《“这是让学生走得更远的课程”——人文通识教育任课教师公开竞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