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丹院长讲解人文通识教育重要意义

老师们激情洋溢的课堂

互动时间,同学们踊跃提问

老师们精彩的教学吸引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们 4月15至16日下午,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任课老师在书德楼416教室公开竞聘。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和有关专家、教师、同学们一起对每位参加竞聘者进行评教并提出意见。 人文通识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是进一步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践行学院育人理念,落实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的又一重要举措。 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平台分为限制性公共选修课和任意性公共选修课两个部分,任课教师的选聘采取竞标方式。限制性公共选修课在全院范围内竞标选聘;任意性公共选修课在分院范围内竞标选聘。在现场,参加限制性公共选修课的老师们一一走上讲台,进行说课和试讲。说课时间为一刻钟,阐述本门课程的地位、作用、课序、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试讲时间为半小时,主要讲授本课程某一章节内容,结束后,分别由学生评教和各参评人员提出意见。 限制性选修课包括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史、西方史、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科技史、文学史等十种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则包括法学、文学、艺术、宗教、社会学、经管、理工、技术、外语等九个类别五十多门课程。旨在通过人文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拓展视野,开阔胸怀;以多学科、多门类知识的视觉,养成不偏不倚的学科态度;在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其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向中,积极进取,形成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健康人格。从而成为一个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事业、对人生有正确认识的理性人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其次,通过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讨论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问题导向能力,促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在更高的层面上联通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最后,通过人文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把科学与人文、知识能力与人格、感性与理性、事业与责任担当、工作学习与生活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大学生。 在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之后,陆丹院长综合两天以来的情况,进一步从哲学、社会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开拓等多个层面进一步解释了学院重视人文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陆丹院长说:“三亚学院经过认真地考虑,我们需要培养这个社会能够上岗就业又能够未来上阶梯的这样有竞争力的学生,专业教育必不可少,专业教育要培养能解决问题的人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教育中强调实践,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的学生经过四年的教育学到了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里的问题,接纳成为社会欢迎的人,怎么才能是你们走得更远呢?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另外一些东西,这我们称为人文通识,这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人文通识他追求的是心智健全,在价值观上是中庸的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所谓不偏不倚就是在任何价值取向上穷尽这两端,在居中的位置、区域里面动态的寻求平衡,这是我对中庸的理解。那么这样的目标实现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同学在以后的人生当中,日常生活当中、人际生活中、学术领域里面,不管在哪方面,你既有自己的坚守,也有自己的厚道。”陆丹院长意味深长的话语让在场所有同学都深为感动,对两天来所听所评的课程也多了一层更深的了解。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和对人文通知课程满满的期待中,本次竞聘圆满结束。教务处将于近日发布竞聘结果,学院新闻中心将进行进一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