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评论文章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进――全面思考大学之道,践行创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0-01-12浏览次数:1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大学运行之轴性设计(理想型) 三亚学院办学之轴性设计育人理念与课程关系图     2010年首届三亚学院干部大会具有重大的历史及现实意义。以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教授为核心的三亚学院办学团队,经历近五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纵观历史及现实两个宏观维度,深刻总结自身经验,在不断推进事业稳健前进的同时,深入思考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及现状,在对国家、民族及自身走向的忧患意识下,坚持探索出现代大学运行机制。2010年学院干部大会正是对这一长期思考作出的全面总结,是三亚学院全面步入内涵发展的转折点,标志着学院办学团队思考现代大学制度理论的阶段性成果。 一、站在世界一流大学的纵列考察自身的发展途径   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教授不仅仅把视野放置于埋头自身建设的局部,而是把目光投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遍访国内外一流大学,思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多种形态,进行综合比较和研究。陆院长尤其着重探访了香港、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俄罗斯、瑞士、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世界顶尖大学,考察各个学校运行结构及机制,洞悉现代大学在育人、科研、服务社会三级目标的张力下,在大学的组织运行中,出现的不同结构模式,并对这些模式做了高度的总结和概括。   陆院长认为,大学在历史前进历程中,表达了各不相同的功能目标,这些目标在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不同侧重中,出现了诸多类型的大学形态。陆院长将这些形态概括设计为“轴性大学运行结构”。这些形态在以行政科层和教师为轴心驱动力的推动下,产生了“理想型”、“非理想型”两种大学“轴性”结构。   其中理想型的大学形态从现实状态看,其育人、科研、社会服务质量等高、地位等重、速度等快、投入等大,但从其发展早期看,首先将育人作为首要的功能,产生了大学运行的短期而快捷地运行效益;将科研作为对育人功能的支撑功能,作为教学的基础,长期大力投入,产生了雄厚的基础,为育人不断提供新鲜血液,成为大学运行的长期效益;最后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作为大学的兼顾功能,形成了较强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力,为大学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和动力。这种将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进行系统性安排的结构,围绕系级行政和一线教师两个轴心同向运行的模式,发挥了大学极大的推动力。牛津、剑桥、哈弗、耶鲁等等大学正是这一理想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需要大学设计者明确、正确、矢志不渝的理念与理念坚守,需要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并且在雄厚的资金投入、管理技术等基础上能够有效的推动科研和服务社会两个巨轮,为大学赢得声誉,吸引优师优生,形成马太效应,从而最终为育人服务。   相对理想型的大学形态,是将科研作为主要大学的功能,服务社会其次,最后是兼顾育人,这种不顾历史条件,不顾自身积累,没有战略安排,没有系统联动的所谓研究型的大学机构,忽视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偏离的大学在现代时期的发展主流与多重任务的统筹目标,最终使大学依赖单一投入机制,失去大学自身运行的功能与财务基础,失去大学的自治性,存在组织内部多重困境与生存危机。 二、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走出自身的创新创业之路   在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大学运行的结构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外,陆院长更将目光投回中国这一现实的客观存在,在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基础上,指出了普遍存在的大学运行的某些不足。陆院长将其高度概括为“矩形金字塔式大学结构”。所谓矩形大学运行结构,是指将大学各块功能层层分割,将管理、教辅、教学、服务、科研等层层划分,将教师作为基础,行政作为推力,成为一个金字塔式的大学结构。这一结构根本的特征是静态的,以行政指令作为大学运行的主要动力,各个功能各司其职,各不相关,分别作为不断膨胀的大学机构的某个器官而存在。这种机构首先导致了大学功能指向模糊甚至错误,将科研、服务社会和育人统统放置在行政之下,教师作为整个机构的底层,失去了应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次,这种静态的矩形结构导致大学内部结构组织定位的错误。以行政命令取代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致机构运行的自上而下,必然形成学术行政化、庸俗化,行政的官僚化,从而无法推动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创新和发展,无法累积高端的大学精神。最后,这种结构更为症结的,是由于静态分割各个功能模块,导致各个功能单项连结,缺乏多元联动,各个功能从而缺失交流、竞争、效率和价值。大学整体结构没有系统运行的核心动力,巨大的内耗导致机构膨胀,运行迟缓,效率底下,大学的进取心、竞争力下降。 三、从历史和现实维度践行创新的大学运行结构   在针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分别考察后,陆院长对我们自身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的思考。他认为,国外一流大学的成功模式是无法照搬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赶超国外大学的过程中,既不能无视其成功模式,也不能简单模仿,而是应该走出适合自己的成功模式来。在首先批判的否定了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矩形”不足外,陆院长辩证的借鉴了国外顶尖大学的“轴性大学运行结构”,创造性的发展出了适合三亚学院自身发展境况的第三种“轴性大学运行结构”——“成长型”大学“轴性”结构。   “成长型”是在“理性型”的“轴性”结构上产生的一种适合起步晚、积淀少、参照范本又多、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学运行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牛津、剑桥等具有数百年发展积淀的“轴性”结构。而是首先强调育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将育人作为大学功能的首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这一轴心,不断促发科研的快速增长,为科研功能在理念、制度、组织机构、价值取向、资金投入上预留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兼顾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这三者以育人为核心,以科研为基础和支撑,同时兼顾社会服务。   在“成长型”的大学结构构想下,陆院长针对学院的发展,具体提出了更为现实化和操作性的“创业型”大学结构。这一结构是当前两院发展的近期战略模式,是指导当前两院践行内涵建设的阶段性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就是,在以院行政为主轴的驱动下,以战略管理目标和大学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基本目标位核心,联动教学、科研、学工、招生就业、后勤、党务和评估中心等职能机构,职能清晰,工作下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动分院的教师和行政两个轴心,带动育人、科研和评估三轮运转。假以时日,使三轮系统联动成为惯性,使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成为基本价值,长此以往,将使系级行政与一线教师之轴成为主动轮,自发主动推动三轮齐转。这一运行结构,既总结国内外大学的普遍的成功经验,克服了“矩形”结构的弊端,同时适应当前阶段两院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客观需要,是理性总结各方面理论和经验的有益范式。 四、全面展开内涵建设,完善运行系统   在确定了学院大学运行结构的战略部署后,陆院长进一步思考在这样的运行结构下,以何种系统来实现这一结构高效运行。在这一逻辑起点上,陆院长提出具有纲领性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为轴心,展开学院的运行系统。从办学新路、新精神、新制度、新文化和新观念的轴性理念出发,陆院长提出了以育人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兼顾社会服务的教学型办学定位;坚持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以社会与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和人格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以愉快学习、自主成长,促发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实现能够解决问题、拥有健康人格的具有创造力的课程目标、以形成具有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五种素养的育人标准。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定位、课程设置定位、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组成了当前学院办学的办学理念。   在此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展开了更为体系化和系统化的育人理念和课程体系。育人理念和课程体系以学院使命为核心展开,即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育人目标,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和人格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分别实现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五种素养的育人标准,最终完成两种课程目标,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大学定位及其功能设置。   育人理念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总结近五年办学成功经验,是学院全面实现内涵建设转折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纲领。   学院干部会议的召开,保证了学院方向明确、持续创新创业,标志着近五年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思考的最终趋于成熟,是推动学院实现内涵建设、构建自身成功范式、实现办人民满意大学宏图抱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设计总结不仅对我院未来五年计划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对国内外,尤其是对国内大学现状的总结和思考,对促进同行一步改革创新,也提供了宝贵和有利的参照和经验。 (白鹭溪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