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09新生成长日记我的志愿者之路

发布时间:2009-12-06浏览次数:2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陈欣,女,籍贯北京,1991年2月出生,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分院旅行社管理专业0901班学生,从一名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到一名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志愿者,再到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志愿者,刚刚入校不到半年的她常常被朋友戏称为“志愿者专业户”。这个称呼背后蕴藏的是这个倔强的90后女孩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敢想、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信。面对记者,她从自己的三段志愿者经历中选择了讲述她最为难忘的沙排志愿者之旅:   2009年10月24日,我很荣幸走进世界沙滩排球三亚站比赛场地——奥林匹克三亚湾。   或许是有过做志愿者的经历,我的心情还比较平静。顺利通过初试、复试两轮选拔之后,我最终和一支优秀的志愿者团队站在一起并肩战斗。我们的负责人,大家都习惯称呼他“头儿”或者“龙哥”,他告诉我们,志愿者既要付出辛勤的体力劳动,同时还要为这些体力劳动的有效运转付出难以言表的脑力劳动,而最终得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经过短暂的交流,我被选做主场的场管,这一刻,意味着我又登上了一个志愿者工作的高点,场管这个充满挑战和刺激的职务,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热情、技术的挑战,更多是责任的考验。作为三亚学院走出来的志愿者,我更要把阳光大学培养出的阳光性格呈献给参赛选手和组委会,让他们更深切的体会到三亚的热情和魅力。 适应篇:   按原计划,本应由龙哥给我们进行先期系统培训,但因各方面原因,大家都太忙了,不能细化到各组去培训,我们场管更是无从下手,龙哥仅撂下一句“观察,适应。”就离开了比赛现场。 “好吧,上阵。”我心理暗暗对自己这样说,我知道,所谓适应,可不是晒太阳熬日头这么简单的适应法。各国家队选手都在各场地热身,作为场管我们应该负责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好吧,以我的个性,主动与他们沟通。也因此给外国运动员留下了这批志愿者的第一印象。与他们交流互动很愉快,在休息时间我还邀请意大利全体队员和我们志愿者合影。接下来,当我走到4号场地时,对朝我走来的巴西运动员主动地说了句:“hello ,sir ,what can i do for you ?””后来知道了他的名字“本·杰明”。他向我做了一个双手合十的动作,告诉我他很需要冰水,并先道了谢。此情此景,我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拒绝,于是,我到器材室领取了冰水,并让同事发给他们。本·杰明喝过水很高兴地问我“what’s  your name?” 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volunteer”。然后他竖起了大拇指,正感到有成就感时,龙哥吼了一声:“丫头儿,过来!”真的不夸张,是吼的。之后就是接受龙哥的一顿痛批,原来在赛前热身期间,组委会是不能擅自向运动员提供饮用水的,我的行为于情没错,却于理不合,失误在于没有及时把运动员的要求向组委会上报。   事情在互相理解中解决了。不过这件事无形地为我敲响了警钟,任何工作都有固有的流程,我开始懂得志愿者工作绝不可随心所欲,也不是仅依靠热心就能做好的事。在之后的几天工作中,我更加地注重自己每个工作环节的规范化,不敢说事无巨细,但也是处处留心了。   接着,适应期结束了,每天系统的工作开始了,繁忙,琐碎并且紧急。   时时刻刻都是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救场。连睡觉的时候,整个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很快,我们感到了压力,而在这样的压力中,我们却又收获了更多的感动。  感动篇:   主场有9场比赛的时间是从早上8:00到下午4:00,每场比赛平均1个小时,这就意味着我们无论中午12:00的太阳有多么疯狂有多么毒辣或者长时间工作身体多么疲惫,都必须随时协调准备好一切在主场等待裁判员的检查和运动员的入场。   为了赶上最早的一场比赛,我们每天早晨5:00起床,走20分钟左右,披星戴月集结到校门口,5:50准时出发,7:15已经在检查器材和主场布置。大家中午忙得实在顾不过来的时候就领了盒饭蹲在角落里解决。有一天中午,李飞龙学长(我们主场的小组平沙员队长)领过盒饭让我先吃,我说:“不,你们太累了,赶紧吃吧。”飞龙学长一句:“你先吃,女孩儿不能那么扛着。”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有说不出来的感动,确实,也许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正是这样简单的话语才在朴素中体现志愿者之间的浓浓战友情。有时,看到大家在大巴上疲倦地睡着,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疼。我不能忘记平沙员拎着沙耙在赛场上奔跑为不磕碰到摄影器材硬是把自己腿磕伤;我不能忘记捡球员和平沙员手上缠着的绷带和他们换场时击掌的痛快和说加油时的神采;我不能忘记胳膊上晒出的水泡,脚上的浮肿,嗓子沙哑的龙哥;更不能忘记眼睛被太阳晒得通红却不忍离开主场的女孩……我知道他们很多是我们三亚学院的同学或者学长学姐,忙碌的工作甚至让我来不及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可是,那些灿烂的笑脸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我们有一句暗语:你看!早晨5:50的太阳真美!  责任篇:   最后一天的比赛11月1日。早晨7:35,我用对讲机呼叫龙哥,无应答。五分钟后组委会回话:“你们头儿还没有来,小问题自己克服。”   我面临的问题是前一天晚上龙哥说要给大家平等的机会,将在早上由他统一安排平沙员和捡球员入场。现在怎么办?再次尝试和龙哥联系,得知头儿生病了,暂时来不了。此时最让我“恐慌”的声音来了:“ court manager?  i need the grilled sand members immediately!” 国际排协技术指导(顾问)何塞·长奇诺娃先生!   好吧!此刻需要一个站出来的人!我告诉自己要冷静。   那一刻,忽然想起学长经常逗我的一句:淡定!   于是,有了龙哥的这句戏说“明年如果你来还能在我手机里找到你发的那条短信”。我是这么发的:“龙哥,你嗓子不舒服,今天不用着急了。我现在联系安排今天赛事的平沙员和捡球员。保证完成任务,出任何问题我负全责。主场场管:陈欣。”   最后一天的比赛,平沙和捡球的工作在我的安排下进行的井然有序,大家都很配合,在场的所有管理都有目共睹!我们成功了!是我们!   是的,是我们,没有一个团队,我一个人不可能成功,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责任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什么是团队。  快乐篇:   在几天的赛事中,我认识了太多的“大腕儿”,真的很自豪。   jose casanova 先生总是说:“ court manager?” 我答:“yes?”我最爱的加拿大主裁,也是奥运会有沙排项目以来一直做主裁的绅士darry  friesen。 居然开玩笑的说让我做他的助手,跟他走。   我还有一件沙排女王亲笔签名的比赛服,它记录了我们的奇遇。当时,我正在检查地线,突然一记重扣球打在我头上,飞奔而来的运动员喊着:“ i hurt a girl!  sorry ! kassy。”就这样认识并开始聊起天来,一回生,两回熟,成了朋友。   最难忘的是日本主裁takashi fujji(藤井· 孝)说非常感激这些天来我对他的照顾。就像他的孙女一样让他找到回家的感觉。老人还把他一直随身携带的一枚日本排协的纪念章送给我做纪念。   我倍感欣慰。知足。只是这样单纯的快乐。 感悟篇:   做三亚站世界沙滩排球志愿者的9天下来,有太多的经历可写,太多的经历难忘,太多要感谢的人和太多次激动,为自己,为团队由衷的叫好。   11月9日,我再次参加了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领骑队伍。我带队的乌克兰队伍首战告捷。   很多人看到我晒黑的肤色和疲惫的躯体问我“值得吗?”我只是抱之一笑。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可能从一个简单的肯定语气中得到他想预知的答案的。从我的只言片语中,或许不能让常人完全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每当我结束一段志愿者的生活,回到学院后,在温习课程的间隙里回忆起那些生命的片段,那些精彩的瞬间,总让我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长大,这种感觉意味深长…   而出于工作和交流的需要,我的英语口语也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志愿者生活中得到的锻炼让我发现学习中的辛苦也同样是快乐的事,更广阔的视野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的方向,明白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志愿者生活是我成长的捷径,也是我最快乐、最珍贵的财富。它们组成了我的生命,成为我记忆中不可缺少的有机养分,滋润着我的灵魂。我现在时常怀念那些人,那些事的时候一个人傻笑。这些经历告诉我,他们—--世界名将都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我们也可以用平凡的快乐感动他们,感动自己。 我们——只要向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也一定可以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附 陈欣志愿者之路掠影:       
(讲述:旅行社0901班  陈欣 整理:钟江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