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茶歇交流
丰子义教授题字
合影留念 一年一度秋风至,三亚春花依然香。两句信手拈来的小诗,表现出作者喜悦而又略带自豪的心情。 9月15日上午,学院交流中心一号会议室内,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教授以上述两句小诗为始为高等教育展望研讨会致欢迎辞,他说:三亚学院四年多发展,我们有预期的收获,在这四年中,学院以精神引领,同时辅以制度夯实,文化支持,并且坚持战略化的管理思想。为保证大学的创建过程而推行高效的执行文化;为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创业者而构建积极向上的阳光文化;为坚持学术的自治性以保障大学的良性发展及提供走向高端的持久动力而小心地思考讨论文化;特别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把大家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智慧带来与学院分享,同时也邀请各位教授共同分享学院的办学成果。 陆丹院长特别强调,日前,省委领导在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两个想法:第一是在肯定三亚学院四年办学成绩的同时,寄望学院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第二是强调大学要建设自己的品牌专业。今天召开这个研讨会,很大程度上想听听在这两个方面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 来自北大、复旦、中山等9个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以人文、科技与区域的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学院副院长沈关宝教授的主持下,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准确定位培养层级,瞄准产业链中端输送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建国说,如果我们大学始终采用精英化的人才培养,那么就业难将是必然趋势,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服务于产业链的哪个环节?这个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三亚的地理优势和办学定位来说,三亚学院不仅仅要把目光看向大陆,更要瞄准整个东南亚地区。联合国外的专业认证机构,培养国内外产业链中端人才。他以三亚为例说:旅游业人才培养,不仅仅要停留在导游服务,更要拓展到旅游的营销、策划等专业人士培养,地产业人才培养,也要跳出简单的卖楼概念,从地产业发展为地产经济。 海南地区,尤其是三亚属于适宜人居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高科技产业是最不破坏环境的产业,这样的产业需要人才。高精尖人才可以引进,但为高精尖人才服务的人,更大依赖于本地培养,三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正是应该瞄准这个环节,培养为专家服务的人才。 洞察行业变化,前瞻行业发展,建设行业黄埔军校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说,对于海南来说,社会从业人员素质需要大面积提高,而人才不能够完全依靠引进,要提高广大民众素质,前提是培养实用性人才,而且要落在实处,面对当前社会中产业更新很快,行业不断发展的现状,我们总有机会能走在某个行业的前面,前瞻性地培养该行业人才,从而成为该行业的黄埔军校。 精英意识和实用性人才,发掘眼高手低的正面意义 面对三亚学院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场专家纷纷表示了认可和赞许,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工作系、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永祥却为这种培养定位提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他希望三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结合,以实用性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实际的动手实践、上岗就业要求为基础,让学生踏踏实实做好手低的功夫,同时进行精英意识、精英文化熏陶,让学生保持参与精英阶层的准备和自觉,以眼高的理想设定职业生涯领域的远景规划。 继续强化人文通识教育和健康人格培养,孕育社会理性 在研讨会上,徐永祥教授还为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概念,他说,人才培养要坚持经济理性、社会理性、法治精神三者的培养。其中,他重点强调了培养社会理性的重要性。他说,社会理性是具有历史沉淀、关注公共利益,具有博爱精神的。在海南快速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里,经济理性的形成相对简单,但是社会理性的培育却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努力。培养出具有博大胸怀,有爱心,有公益事业心即拥有社会理性的人,对社会和谐乃至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三亚学院现在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学院的健康人格打造和人文通识教育也在朝这个方向做,这是比较可喜的。一个大学,作为孕育一个区域的社会理性的发源地,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社会理性的人才,对这个地区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将有长久深远的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丰子义说,三亚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很清楚学生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从一开始就把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定位表达的很明确,同时强调健康人格,人格和技能的问题,实际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为人和为学的问题。三亚学院现在关注人文教育的做法很好,人文教育给学生以宽广的知识领域、较好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发展的后劲,学院的这种眼光难能可贵。当学院的校风、教风、校园文化特色积淀为一种传统的时候,每一个学生走进这所学校,都需要消化这个传统,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更将向纵深两个方向影响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乃至周边社区。 转职业取向为能力特色,依托体制机制优势改革创新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禾说,职业越专业、越前沿,规模往往越小,这和大学的规模发展要求形成了一个悖论。在我们的专业中,一部分专业是职业取向非常明显的,同时还有另一部分职业取向不明显的专业,那么,对于职业取向不明显的专业如何办?我现在的思考是:其一,作为像三亚学院这样的学校,更应该把职业取向发展为某一个学科上的能力特色,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发展的路子。三亚学院今年已经有一届本科生就业了,我们可以伴随着毕业生的就业,进行跟踪调查,弄清楚我们的这些专业出去的学生大概分布于哪些职业领域,这些领域需要什么样的特色能力,然后更新我们的培养方案。其二,国外很多大学实行全学分教育,但是在中国,这几乎没有真正实现起来。在规定一部分核心必修课程的前提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选课,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其自己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职业取向不明显的行业,这条路尤其值得尝试,走这条路需要坚定两个信心:第一要相信我们的大学所开设的每一门课都是有价值的,第二是要相信我们的年轻人有决定自己的职业走向的能力。这种模式对解决规模发展、专业建设、师资调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或有益处。三亚学院的性质,体制、机制较国内很多老大学更为灵活,改革更有魄力,步伐也更坚定,或许能够在这一点上有所开拓,有望在此方向上做出特殊的成绩,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优秀经验。 依托区位优势,立足三亚,服务海南,面向大陆,进军东南亚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反复提及的一个问题,就是三亚学院如何依托三亚的区位优势,获得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服务地方文化经济。香港著名中国专家陈文鸿博士说,在大学的功能中,促进本地发展是一个重要功能,如何将大学教育有机地与本地情况结合起来,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乐天教授说,对于三亚学院而言,特色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思路,参考夏威夷大学,我们或者可以考虑这么一条路径,在三亚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的时候,以大学的文化包容力,提供一种文化的交融和理解平台,服务于海南,服务于三亚。丰子义教授称,针对三亚特殊区域优势和地理环境,要学会发挥比较优势,发挥旅游、生态方面的特色,针对发展的重点问题,要分期分阶段,学科如何设置,如何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马建国教授则把三亚到北京和到东南亚地区的距离相比较,明确指出三亚学院在学生就业上立足三亚、服务海南、面向大陆,更不可错过东南亚大市场。并结合前述的产业链问题,详细陈述了学院毕业生在三亚这个国际旅游城市,面前世界市场的发展潜力,对学院的人才输出寄予厚望。 研讨结束后,陆丹院长代表学院感谢专家学者们对学院的切实的关心和热诚的考量。表示专家们的意见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对我们开拓视野,拓展思维,探索更好的办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文字:陈莎莎,摄影: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