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的好书——阅读体验分享活动(第四期)成功举办

发布者:朱翼宇发布时间:2025-06-23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19日下午,在鹭溪·藝境—USY人文艺术素养协同发展中心顺利举办“图书馆里的好书——阅读体验分享活动”,本次活动是该系列的第四期。嘉宾们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旨在激发广大师生的阅读热情,营造浓厚校园书香文化氛围。



   张巨斌——阅读实践与方法论分享



   三亚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张巨斌教授从个人学术经历分享读书方法。张教授强调“读书是开启思想智慧的钥匙”。他提出“精读+泛读”策略:每年精读1本经典并撰写读书笔记,泛读5-10本专业书,通过目录筛选与重点标注提升效率。面对AI时代,他建议拥抱技术却不盲从,“豆包”等工具可辅助写作,但思想感悟无可替代”。此外,他呼吁学生从学科史入手构建知识体系,在信息爆炸中以“慎思”锚定读书本质。


   牟晅——多元视角解读中华文明



    三亚学院学生中心副主任牟咺老师从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趋势谈起,倡导大家回归经典阅读,并推荐三本打破传统叙事的历史文化著作。《说中国》以文明视角重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延续性;《哈佛中国史》以结构性视角对中国历史做解剖式解读,强调批判性阅读;《天道》则从哲学维度切入,探讨中华文明与宇宙秩序的关联,此外,牟老师特别邀请到了《天道》的作者宋一夫老师,宋一夫老师以“天、地、人”三才观念为纲,将其中环环相扣的哲学知识逐一讲解。



   朱福勇——在经典与前沿中锻造法律人的思维



    朱教授以“从经典与前沿中锻造法律人思维”为主题进行阅读分享。朱教授强调法学阅读需以问题意识为核心,结合历史视角与跨学科比较,避免碎片化学习。通过对比卡多佐的《司法过程的性质》与梁慧星的《裁判的方法》,解析司法逻辑的共性与差异。同时,呼吁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推荐《人工智能法学》等著作,倡导法学与科技交叉研究。最终落脚于“知行合一”,鼓励学子通过实践项目将阅读转化为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系统化解决问题的素养。


  “图书馆里的好书——阅读体验分享活动”是新文科研究发展处联合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中心共同打造的一项品牌活动。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契机,提供不同学科师生之间交流的窗口。“夏至已至,蝉蛙鸣,启盛夏”,在这炎热的盛夏里,让墨香浸润生命的褶皱,书页成为丈量世界的尺牍!


(活动现场茶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