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下午,由新文科研究发展处携手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中心及三亚市古典艺术交流协会共同策划的“图书馆里的好书——阅读体验分享活动”首期,在鹭溪·艺境——USY人文艺术素养协同发展中心圆满举行。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小寒”为契机,巧妙地将自然节令与图书阅读相融合,旨在借助嘉宾们的阅读体验分享,点燃师生的阅读热情,推动学风建设,并促进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承。
活动伊始,主持人王飏老师热情地欢迎到场师生,并简要介绍了活动的初衷与愿景。她深情地阐述道:“读书,不仅是一场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次私密的灵魂探索。每一本书都如同一扇窗,引领我们遨游于不同的世界,体验各异的人生。”
随后,各位嘉宾依次分享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陈博校长助理率先发言,他围绕个人身份认同与文化视角的碰撞,分享了在不同地域生活时遭遇的文化冲击与身份困惑。他提到,通过阅读《忧郁的热带》《东方学》等书籍,自己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多元文化下偏见与困境的理解。他强调,每个人的文化视角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视角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解答内心的疑惑,形成独特的观点与态度,从而更好地应对外界挑战,规划未来人生。同时,他还通过对《边城》《巨流河》等作品的解读,探讨了社会的变迁,指出阅读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人文学院伏涛教授则着重强调了“博”在读书中的重要性,以及“博”与“专”、“雅”的关系。他引用《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出“博”是首要的一步,意味着广泛涉猎知识,而“专”是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但不应被限制,“雅”是追求高雅的品味。他提倡读书要避“熟”和避“俗”,追求新颖和高雅,并分享了自己在论文选题和写作时的原则,推荐了多本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如社会学、文学地理学等经典作品,他认为这些书籍能服务于论文写作,提高理论修养和方法论意识,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成为博雅之士,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促进创新。
人文学院许飞博士围绕读书的类型与意义展开分享。他认为,我们应选择那些能够提升自我、净化灵魂的书籍,不仅要在学问上有所精进,更要明确做人的道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特别提到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强调前人研究视角与方法对我们理解经典作品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在阅读中思考,从不同角度丰富自己的思想与认识。
科研处陈彦军博士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与读书经历。他从高中时期的“乱读书”讲起,谈到自己如何在不同领域寻找兴趣,从政治经济学到法律、哲学等,强调读书既要功利性地提升自己,也要跟随内心的热爱与运气。他提到自己在学校组织读书会的经历,认为读书是一种社交方式,能够让我们在交流中找到共鸣与成长。
教师发展中心励强华处长分享了自己对读书的感受和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学文还是学理,文学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读过的文学作品,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外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等。这些书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思维。他强调,读书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同时,读书也能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深邃,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以及社会、人物的广阔。此外,他还提到读书不仅仅是按照兴趣去读,更需要有方法。要有结构性地读书,设定目标后围绕核心扩展,以获得专业能力或研究能力。这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职场,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艺术学院杨丹教授则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方式,分享了读书的缘分、兴趣与坚持的重要性。他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代社会信息的爆炸,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但他依然羡慕那些能够沉浸于书海的人。他回忆了自己年轻时读过的《青春之歌》,这本书激励他树立了理想;而梵高的《渴望生活》则在他面对挫折时给予了他力量。他强调,读书能给灵魂找到新的归宿,并带来不同阶段的激励。此外,他还提到自己不太局限于专业书籍的阅读,更愿意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认为读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提高自己的格局。他鼓励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时间读书,碰撞不同的思想,坚持读书的兴趣和方法,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最后,艺术学院马永超老师围绕读书的时代变化、个人化以及知识建构展开论述。他认为在互联网与AI时代,读书变得更加个人化、审美化,甚至带有私密性。他强调,阅读原著与经典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而视频等快餐式内容无法替代文字带来的深度与力量。
嘉宾们的精彩分享引发了现场师生的热烈反响与深刻思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圆满结束。未来三亚学院将继续举办“图书馆里的好书——阅读体验分享”系列活动,以推动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现场茶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