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健康医学院/健康产业管理学院许立华教授主讲的T模块教学在实验室展开,围绕“AI赋能护理学”展开专题研讨。许教授在课堂上将“中国老龄化”这一宏大的社会图景徐徐展开时,作为一名护理学新生,内心所受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这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或新闻中的数字,它仿佛化为了未来将要面对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个家庭的悲欢。这堂课,如同一记响钟,敲醒了我对专业、对未来、对自身责任的思考。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1亿、占比超22%的“银发浪潮”成为时代背景,护理学生们通过数据剖析、技术探讨与职业规划,在老龄化应对与AI技术融合的命题中,明晰了护理专业的成长方向。

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一个“银发中国”的未来。如果简单地将老龄化理解为社会负担这是错误的,这是一个时代赋予我们护理人的巨大机遇与考场。它意味着,社会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将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照护”、“康养”、“生命质量”为核心的长期模式。这正好与护理学“全人关怀”的理念不谋而合,这是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所必须的一份温暖力量。
研讨开篇的“数据解读”环节,让同学们对老龄化现状有了系统认知。大家从多维度梳理出人口结构背后的关键信息:规模与占比: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22.0%),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15.6%),每5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超级老龄化”已成为现实;隐性压力:65岁及以上老年人抚养比达22.8%,相当于每4.4名劳动人口负担1名老人,农村“空巢化”问题突出;人均预期寿命达79.0岁的同时,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约3600万,“长寿但不健康”的养老需求更趋复杂;辽宁、上海等省市老龄化率超19%,广东、西藏却不足10%,资源配置失衡明显;而出生率持续走低加剧“少子老龄化”,延迟退休政策落地又给年轻护理人就业带来新挑战。

技术赋能的可能性:大家明确AI养老的核心价值AI机器人可监测健康、辅助起居,AI跌倒监测设备能及时预警风险,这些技术能为居家、社区养老提供高效支持经同学们分析指出,当前AI养老推广存在明显障碍。操作门槛上,部分设备界面复杂,老年人需依赖家属协助,价格层面,主流产品售价多在2万元以上,高端设备超5万元且后续服务另收费,普通家庭难以承担,隐私顾虑上,如社区AI摄像头监测跌倒的方案,因易引发“被监视”担忧,常遭老年人拒绝。所以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老年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某一领域进行深耕,成为未来的“专家型”护理人才。培养科研与创新思维。中国的老龄化有其独特性,照搬国外模式是行不通的。应该接触到科研前沿,学习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更适合中国特色的老年照护模式,为行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点微光。深造能让我们在未来拥有更广阔的职业路径。

总结汇报环节,同学们结合许立华教授的指导,围绕“如何成为AI时代的复合型护理人才”规划发展方向:证书加持,明确“基础+专项+跨界”的证书体系,必考护士资格证,考取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管理师等养老专项证书,为职业发展筑牢“硬件”。能力提升,聚焦三大核心能力,夯实老年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专业技术。主动学习AI工具应用知识,掌握健康监测设备、智能护理系统的操作与协同方法。实践落地,计划在实习与志愿服务中践行理念,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协助推广适老AI设备,积累技术落地的实践经验。
本次研讨课,让护理本科生们在老龄化浪潮与AI技术革新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成功完成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规划”的能力闭环。未来,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技术协同为助力”的成长路径,将助力他们在养老护理这一重要时代命题中,成为连接智能技术与人文关怀、守护银发群体健康福祉的中坚力量。许立华教授的课程,为护理专业新生清晰描绘了未来职业发展的崭新画卷——届时,他们不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更将成为老年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者”、心灵的“抚慰者”与生命的“陪伴者”。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在三亚学院所学的全部知识,践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格言,在护理事业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图文来源:健康产业管理学院
一审一校:刘金平
二审二校:彭伟伟
三审三校: 汪 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