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落笔峰全球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三亚分论坛:三亚创新城市建设

2021/12/6 11:27:37


 

12月4日下午,第三届“落笔峰全球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三亚分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三亚学院书山馆报告厅举行。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包亚宁教授、三亚学院副校长朱沁夫教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陈扬乐教授、三亚学院财经学院张光教授等嘉宾出席论坛,共同探讨如何将三亚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城市。


1.jpg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包亚宁教授


包亚宁教授从如何对城市边缘地区人口密集村落进行改造;如何把想象变成现实;让制度的力量推动城市的创新;多一点逆向思考,城市创新的路会走得更好四个方面,以绍兴大禹开元度假村和浙江“神仙居”风景区为典型案例来聚焦城市创新中的精准设计和逆向思维,为三亚的创新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角度和灵感。

 

2.jpg

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院长 刘夏蓓


刘夏蓓教授通过观察和研究美国波士顿布鲁林、匈牙利布达佩斯、澳大利亚堪培拉三个城市中的华人在疫情期间的跨国行动,从生命共同体、生存共同体、生态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来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文化是人类战胜灾难的巨大的力量和能量。


4.jpg

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教授 陈强


陈强教授通过对上海成为防控新冠疫情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城市治理的基础是现代文化,提出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市民权益得到保障、有秩序、求发展、顾民生、讲科学的城市治理目标。


3.jpg

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杨扬


杨扬副教授基于对三亚市乡镇社工站的实证研究提出社工应该在社区工作中发挥专业作用,成为资源链接者、组织赋能者、中心指导体、先进理念传播者,促进人的转变进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让社会工作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落脚点。


5.jpg

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 于航


于航博士认为海洋社区是大部分海洋活动的起点。海洋的自然与社会发展状况都必定受到人类这一行为主体的影响,而人类以何种方式施行海洋治理,也必定受自然条件与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限制,人类与海洋之间的行为是双向运动彼此制约的。


6.jpg

三亚学院副校长 朱沁夫


朱沁夫教授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认为三亚目前是国家创新城市建设中以国家战略为主导的追赶型地区,创新基础薄弱、创新环境较差、创新投入较少、创新产出稀少。而从资源禀赋来看三亚属于服务业创新型城市。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将三亚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城市,朱教授提出四点意见:夯实创新基础,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增加创新投入,激励创新产出。他强调创新发展需要遵循发展的规律,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


7.jpg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教授 陈扬乐


陈扬乐教授通过对游客心理、旅游地吸引力等因素的分析,提出激发旅游者的内驱力,降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阻力,提升目的地旅游吸引力三个方面让潜在旅游者变成现实旅游者。为三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


8.jpg

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教授 肖芒


肖芒教授结合三亚的发展实际为三亚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蓝图,认为在国家创新型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三亚既不能再走一些城市已失败的杜撰历史、编造民族文化及用大量资金搭建“民族村“、“文化园”的老路,应该利用三亚独特的海滨、山林、蓝天和城市建筑作为文化科技创新的无限屏幕,开发可视性高技术文化项目,在“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实景基础上,融入虚拟可视化文化内容,建设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旅游点、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文化站及城市楼宇景观,从而提升三亚的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让三亚成为一个“实”与“虚”交织的国际之城、现代之城和文化之城。


9.jpg

三亚学院管理学院教授 陈祥敏


陈祥敏教授基于三亚应急管理及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总结出三亚现代服务业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岛屿区位分割、人才装备密集、点块结合布局、后发增长持续、军民融合突出等五项特点,认为三亚现代服务业应坚持融入国家体系、自身预案有效、内检内防内练、外向对接多元等四项应急管理原则。


10.jpg

三亚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黄晓野


黄晓野副教授以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海南自贸港建设为背景,从经济协同效应角度出发,聚焦于当前海南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规模、技术结构、组织绩效、产品结构、开放程度、生态文明六大维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测度海南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方面的表现,分析研究海南现代服务业如何融合创新。


3B6A8919.jpg


三亚学院财经学院张光教授对各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精彩地点评,大会在落笔峰后最美的夕阳下圆满结束。




(文:三亚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 孙竹梅)

(图:大学生通讯社 闫亚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