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侨文化三则:遗产、博物馆与新生代

2021/5/12 9:01:21


文/李世浩

 

华侨对于华侨一词的起源,学者李长傅认为华侨一词是在清末的革命运动中,随着中华意识的增强而产生的:清末因革命运动,中华二字始注入侨民之脑中,有中华会馆、中华学堂之建设,乃发生华侨之名称。但实际上,华侨一词的出现时间较晚。据庄国土考究,书面上华侨一词最早出现在1883年郑观应呈交李鸿章的呈文中:凡南洋各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来往。而在实际使用中,该词最早的出现要算在1898年,其依据来源于日本成田节男所著的《华侨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旅日横滨华商创办一所子弟学校,名为华侨学校,这是华侨一词见于文字的嚆矢。

学界对华侨一词有不同的解释,李国卿引述了王瑜列举的字义分析”“在外侨居”“组织联系”“有无中国国籍”“民族特征5类定义郑民对华侨的定义是侨居国外而仍然标尺中国国籍的华 ”。李国平认为华侨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华侨是指所有移居海外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狭义的华侨则是指仍保留中国国籍的海外中国人。从上述论述中可以发现,血统主义与国籍主义成为学界对华侨定义产生争议的两个重要原因。大多数情况下,华侨史学将改变国籍后但仍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称为华人,因而,许多研究中往往采用华侨华人一词进行统一概括。

微信截图_20210512085803.png

华侨文化华侨文化是中国人在近代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的同时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到异域,在侨居地形成以中国认同取向、以儒家思想为价值体系核心,同时兼容吸收异域文化而形成的,是一种既包含中华文化成分又吸收侨居国文化成分的综合文化。虽然中国人定居海外有记载的历史向上可追溯到唐代,而对华侨文化有了体系性的认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并给侨乡带来了外来文化的洗礼,对侨乡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资金支持等等。随着第二代第三代海外华侨后代在侨居地的出生,他们已然在身份上认为自己是当地居民,接受当地教育、对当地文化形成认同,却在华侨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阻碍。基于文化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海外华侨华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如何在海外华侨更新换代的情况下传播华侨文化,使新一代的海外华侨华人产生文化归属感是现今建设文化强国中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

 

·华侨文化遗产

华侨文化遗产

华侨文化遗产主要产生于华侨在海外生存、创业、奋斗以及归国参与革命和投资建设的过程。各类华侨文化遗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华侨在侨居国当地和祖籍国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华侨文化遗产都是华侨人为形成的,因此其具体范畴有以下几方面:不可移动的华侨文化遗产,包括华侨在侨居国和祖国对政治、经济、市政建设、兴办工业、商业、文教卫生事业等发展作出贡献所产生的文化遗迹。如华侨回国投资兴办的实业、建筑、捐赠建设的学校、医院等可移动的华侨文化遗产,包括反映华侨在侨居国及祖国生活、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所产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华侨在国外持有的各类证件:护照、通行证、华侨家书、侨批和各种海外社团的活动资料、华侨在革命时期认购的公债、以及反映华侨历史的文献资料、手稿、典籍等华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华侨爱国精神、华侨融入中西文化所产生的思想、社会实践技术、经营理念、风俗习惯,以及华侨口述史等。

华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全貌、体现中华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和创新化、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展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全貌自唐宋以来,我国不少人就开始了涉洋海外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既有华侨华人为谋生路的辛酸出洋史、异国创业血泪史、融入当地打拼史、维护种族和民族文化尊严的奋斗史、早期侨胞振兴民族工商业的辉煌史,又有以华侨为核心的叱咤风云的辛亥革命史,还有华侨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辉煌爱国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数华侨激情返乡、忠心报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支持者、拥护者或直接参与者。上世纪70 年代末起,广大华侨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参与者和推动者,为国家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家乡公益、慈善、福利事业发展等做出了贡献。因此,广大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才能真实完整地体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全貌。有助于体现中华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和创新化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国家的长处,学习人的先进科学技术。华侨在侨居国生活后,学习了当地文化,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语言、饮食、生活习俗等方面衍生出很多新的文化元素,使华侨文化特质呈现出多元性。文化多样性既有全球层面的文化多样性,也是一个国家内部层面的文化多样性。华侨既为全球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也为祖国带来不同异域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元素。 可以更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同时也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使文化创新具有了坚实的民族土壤与传统力量。其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华侨对侨居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都作出巨大贡献,如 19 世纪美国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1964年美国内华达建州100周年时,该州政府决定将1024日定为向华人先驱致敬日,并在斯帕克斯和弗吉尼亚市建碑,表彰华工的卓越功绩,纪功碑用中英文镌刻: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此外,华侨引进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经营理念等,对中国的城市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中国走向世界,与外国交流互动的重要实证。要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首先要通过各国的华侨来了解中国,而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可以强化华侨与各国人民和平相处的文化特质,让世界各国更加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有助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有助于凝聚华侨的向心力中国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为了更充分地肯定华侨作出的贡献,就必要去反映华侨的历史。而华侨文化遗产是华侨历史的文化载体,它不仅增强华侨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有助于凝聚华侨的向心力,因此各地纷纷建起各级华侨博物馆。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华侨引入的建筑、工业、等先进文明,促进了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并深受人们的欢迎。以华侨引入的骑楼为例,骑楼设计者不仅考虑到保持客流量,还考虑到为人们出行遮风挡雨,充分体现了当时华侨那种顾客至上人文关怀的商业理念。这不仅存在一个区域内,在广州乃至其他侨乡的城市区域都有骑楼的存在。这就反映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者也借鉴了华侨引进的国外理念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在华侨文化理念的影响下,侨乡的政府、企业和人民通过华侨华人学到了当代世界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了侨乡人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为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排除了不少阻力。因此,深入研究华侨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和精神理念,为历史现象研究和分析提供了更加充实可靠的依据。

华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各地在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华侨文化遗产的挖掘不够由于缺乏挖掘华侨文化遗产意识,人们对家底了解不全。比如广州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进行了四次文物普查,却没有组织过一次华侨人文史迹的专项调查1926年在广州创办了我国革命史上唯一的华侨运动讲习所,直到 2005年广州市对全市华侨人文景观组织挖掘并考证,才确定当年培养华侨运动干部的华侨讲习所校址就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在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华侨讲习所旧址的确定,是国共合作培养华侨干部的历史见证,对广泛团结不同政见的海外侨胞会有积极意义。类似的华侨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但由于人们对华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难于掌握华侨文化遗产的现状,造成收集华侨文化遗产的困难。二对华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足华侨由于身在异国他乡,很多时候被误认为是异国人,由此忽视了华侨在历史进程上对祖国的贡献与影响。比如华侨是中外贸易的桥梁,但在中国外贸历史上较少提及华侨的作用。如果忽视了华侨对社会改革的历史文化,就不能全面解释城市的骑楼、碉楼等华侨特色建筑的缘由,也造成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全貌的缺失。还以广州为例,广州的城市变化正是因为华侨引入了电灯,使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夜城。三是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华侨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完善。特别是那些没有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华侨建筑,有不少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而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四是对华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意识不强对打造华侨文化品牌缺少思考和规划。历史上,美国人充分挖掘麻省塞林市( Salem)这个海港市镇的历史资源,将一批历史博物馆群聚集在这里,建有仿古船、旅店、餐饮、商场。主体博物馆内设有3个中国馆,其中一个重点介 绍“Canton”。塞林今天已从一个海港市发展为麻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至少有100多万世界各地游客到那里参观。相比之下,与塞林同期存在的广州市黄埔古村是近代中国海上贸易黄金时期的重要港口,其历史价值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

保护利用华侨文化遗产建议要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需要摸清华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开展深入研究,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一对华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普查摸清华侨文化遗产资源,才便于进行有效保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调查队伍,健全华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对华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对各种载体形式、不同等级、分散收藏的藏品做到一清二楚,为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将华侨口述史、华侨引入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意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以文字、照片、录像等形态来记录成资料,进一步调查分析,使其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保护。其中,将华侨口述史资料整理好并公开出版,或拍成纪录片和电影发行,就会使华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二开展华侨文化遗产的研究把华侨文化的研究课题,纳入到社会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组织专业队伍深入挖掘华侨文化,全面系统地研究华侨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20126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组织开展《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同年1012日,汪洋专门听取了《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筹备情况汇报并指出:编修《广东华侨史》有利于传承广东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广东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向心力,有利于开辟广东走出去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史学研究人才。三对华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各种渠道指出华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组织专家开展华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民间文化交流及联谊,打造好宣传华侨文化的品牌项目。通过网络、媒体报道等多种方式,在海内外加强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四有效保护华侨文化遗产对华侨人文景观增加历史说明简介挂牌保护,使人们从身边就能认识华侨文化遗产。将涉及华侨重大历史事件或著名华侨人物的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列入保护范围进行定期维护保护。散落在海外或民间的华侨文化遗产,要通过侨务工作组、侨联、同乡会、宗亲会等团体鼓励华侨物品捐赠到各级华侨博物馆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各级政府征集散落在民间的华侨文化遗产。可以成立一个保护华侨文化遗产的组织机构,提供专业组织建设方案,也能信息共享。可以重点开发利用具有华侨历史文化特色的华侨历史建筑、华侨名人故居等


·华侨博物馆

国人在移民海外的过程中,传承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吸收融合居住国文化,创造了灿烂的华侨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华侨博物馆具有征集、保护、研究、展示华侨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的职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华侨文化的重要场所

分布广泛的华侨博物馆华侨文化有独特作用根据2012 12 的调研数据,世界华侨博物馆包括正在筹建(指已收集华侨文物资料或筹集资金,或已建设场馆)的有66 家,其中国内36 家,国外30 。此外,海内外还存有大量的华侨历史文化遗址,以及华人社团中保存大量华侨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华侨博物馆与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相比,虽然总体上规模较少,文物藏量不大,陈列水平参差不齐,但由于能有效彰显华侨的功绩,弘扬华侨的文化和精神,推动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能让居住国政府和人民透过文物展品了解华侨华人历史,客观公正地去看待华侨华人,营造有利于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良好人文和社会环境,因此具有独特的地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中外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华侨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民间及侨界的重视,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也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华侨博物馆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 华侨历史文化是华侨华人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当前侨务部门开展侨务文化工作,促进文化发展重要文化资源。但由于华侨历史文化遗产距今年代较近,及具有舶来性草根性边缘性等特点,人们对其在人类历史文化版图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较少从大的历史背景和的特有视角去进行审视和研究,而较多地以传统的文物观念和历史文化观念去看待和评价,因而对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强,导致华侨历史文化遗产损失严重华侨博物馆是华侨历史文化遗产天然的保护者侨务部门可充分调动华侨博物馆的积极性,发挥其专业优势,做好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宣传、保护、研究工作,指导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华侨华人的文化之根 华侨博物馆是一部华侨历史文化的立体教科书”,系统反映了华侨的移民史、创业史、文化史、革命史和贡献史,可以满足观众特别是华侨华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让国内侨界和海外华侨华人获得精神的慰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等困扰华侨华人特别是华裔新生代的问题,都可以在华侨博物馆中找到答案。华侨博物馆还是挖掘、发展、研究、弘扬华侨历史文化的专门机构,其开展的很多研究可以服务于华侨华人。所以说,华侨博物馆是当下华侨华人了解自身历史,加深文化个性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传承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精神家园

华侨博物馆具有文化纽带作用向心力。华侨博物馆展示和研究的历史文化是华侨华人连接祖籍国历史文化的天然纽带,是侨务部门与华侨华人建立文化联系、争取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华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具有直观、生动的形式,有着影响广、传播快、效应强等特点,华侨华人在追寻、了解自身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会自觉地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从而与祖籍国建立文化联系,加强对自身文化源的理解和认同。华侨博物馆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其研究和展示的历史文化,在避免华侨华人对的迷茫,或成为不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香蕉人方面,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华侨华人通过自身的历史文化去感知、学习祖(籍)国的历史文化,会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真正的文化共鸣,并成为真正的精神文化追求。因此,侨务部门可利用华侨博物馆,对华侨华人开展中华民族及华侨历史文化的宣教工作,建立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说,海内外华侨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文化和人脉资源,是侨务部门利用华侨文化纽带凝聚侨心,增添侨胞对祖(籍)国向心力,涵养侨务资源的重要工作基地。

华侨博物馆交流的平台。中国人移民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分布广泛,华侨历史文化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让华侨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推动不同种族和文化观念的人群了解华侨历史,并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各地华侨博物馆在不同时期,结合实际针对不同主题和文物研究,独立或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和专题展览等活动,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和繁荣。如厦门的华侨博物院和泉州华侨博物馆多次到东南亚国家举办华侨历史文化巡回展览,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先后多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中外人文的交流及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发展。广东华侨博物馆开馆3 年来成功举办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20 多个专题展览,增加了海内外观众对华侨文化艺术的了解,促进了中外人文及艺术的互动交流

华侨博物馆公共外交的窗口华侨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机构,面向世界各国观众开放,能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海内外观众包括外籍人士通过华侨博物馆的展示和服务,在获取有关华侨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关于我国的国情文化观念等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华侨及中国的正确观念和良好形象。广东华侨博物馆展示了古巴华侨对当地革命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古巴驻华大使白诗德参观后留言:谨向参加古巴独立战争的华侨华人致敬,他们永远地拉近了中国与古巴之间的距离。我们两国友谊真挚,历史渊源悠久,永远团结在一起。目前有几千万海外华侨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他们是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及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靠力量。华侨博物馆全面真实地展示历史文化,是华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贡献当地的客观体现,有利于各国政府和民众了解历史真实,澄清错误认识,形成对华侨华人及中国的正确观念,进而有利于华侨华人在中外交往各个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发挥华侨博物馆名片作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人们对华侨历史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华侨博物馆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及对外交往的亮丽名片。如美国的美洲华人博物馆、澳大利亚澳华历史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接待观众超过100 万人次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厦门的华侨博物院是全球华侨历史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福建省的重要文化名片。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以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的繁荣。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 2010 年入选黑龙江最值得去的 100 个地方2011 年晋升为 AAA 景区,成为黑河市建设边疆文化名城的重要窗口。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从 2005 年开馆至今,是海内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外来游客指定参观项目,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授予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专家评价华侨博物馆之于江门,相当于故宫博物院之于北京,是江门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地建设滨海旅游城市的重要名片。


·华侨华人

随着新一代华侨的成长,华侨文化中华文化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如何让年轻一代的华侨,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华侨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中华文化,是当前华侨工作一个课题。

通过海外华文媒体传播华侨文化新闻史普遍认为创刊于181585日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报刊也有学者认为1854422日由美国人威廉·霍华德创刊的以旧金山的华人为读者对象的《金山日新录》才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无论谁是第一份中文报刊,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报刊是为了供在当地生活的华人了解信息而诞生的,都应有个共同的名 称--华文报纸。《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对华文报纸的解释是华文报纸是中国国外的华侨、华裔公民和非华裔公民创办的中文报纸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媒介种类不断增多,因而海外华文媒体是指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外的地区发行,以汉语为主要载体的媒介,包括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大约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华文报刊,最多的时候达4000多种华文传媒在功能上不仅传递祖国的新闻和信息,满足华人华侨的精神需求,还可以提供所在国的各种资讯,满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娱乐生活,华文传媒已经成为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沟通相连的精神纽带。那些祖辈在侨居地生活了几代的年轻华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少之又少,不同于祖辈们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于祖国有归家的眷恋,其对中国的文化、经济、习俗情感都是陌生的,这需要对年轻的新生代华侨华人进行文化宣传。祖辈的生活习俗必然烙有深深的侨乡印记,在耳濡目染下,他们对此是有一定认识的,更易产生认同感,因此海外华文媒体可以在重要节日期间宣传节日习俗,逐渐加深年轻华人对中国的印象,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旅游中浸润华侨文化老一辈的华侨华人因曾经在中国生活过或者受祖辈的影响较深,中国看成自己的祖国,家乡有深深的眷恋,所以热衷于寻根旅程。在这种强烈情感的呼唤下,许多侨乡相继掀起了寻根热潮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活动,吸引了诸多对精神文化归属需求极强的海外华侨华人的参与,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促进了侨乡发展。郑一省《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中通过实地采访侨乡居民家乡的乡亲十分理解华侨华人的心理需要,对他们热衷于修寺庙、举行宗教活动和祭祖仪式,心甘情愿地作了文化上的迁就”。虽然侨乡居民在文化上作出了迁就,但不可否认,通过寻根之旅增强了华侨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效果。除了上述所说的寻根热潮带动了华侨文化的传播,许多侨乡也开发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前来游玩。广东省华侨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包括4类:1是华侨农场特色民俗风情游;2是以开平碉楼特色建筑景观为看点、以侨乡古村落与名人故居文化为背景的休闲观光游;3是华侨文化特色浓郁的旅游节庆活动;4是以华侨文化为特色的文博场馆旅游开发。这种器物的触摸对美食的品尝与侨乡居民的谈天加深了海外华侨华人对华侨文化 中国文化的了解,从内心深处接受它。

但年轻一代的华侨华人而言,与老一辈积极主动来华旅游感受家乡温暖、寻找精神慰藉不同,他们更多是出于好奇因此,如果想获得年轻一代的青睐,应该着重打造软性吸引点,不应该硬生生地把华侨文化捆绑在一起。那么什么是软性吸引点?由于新生代的华侨华人对中国并没有”与“祖国的概念,要吸引他们来中国旅游,应基于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风俗民情。所以,应该为新代专门设计开发旅游方案,研究他们的兴奋点与兴趣点进行突破,让他们愿意回来侨乡旅游。而侨乡的一草一木都透露着华侨文化的底蕴,他们浸染其间,自然感受到了华侨文化,也在他们内心烙下华侨文化的印记。如当下流行换宿旅行”(即去到一个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可以到民宿客栈当义工,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免费食宿等),年轻一代海外华侨华人可以体验到真实的当地生活,能深入了解华侨文化和中国文化,接纳并融入华侨文化中。

借助文艺作品弘扬华侨文化对于第二第三代年轻华侨华人群体而言,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别国。面对陌生,让他们全然认同与接受中华文化无疑是不现实。因此,要先让新生代们接触了解真正的中华文化。文化输出方面,韩国是成功的典范依托韩剧”“韩流明星”“韩国综艺等载体向全世界成功输出韩国文化近年的文化强国计划,让我国的影视剧也在某些地区国家热播,客观上输出中华文化,当地居民在观看这些影视剧时了解了中国的文化、看到中国的发展、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样,代的华侨华人借助影视剧作品,将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华文化,进而喜欢中华文化。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不足,如这些影视剧作品多为古装剧生活剧,体现的文化内涵有限。此外输入的国家也多是非洲东南亚地区国家等。

结语历史上,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老一代华侨华人的离去,年轻一代华侨华人与祖国的关系越来越薄弱,对他们而言,侨乡”“华侨文化”“中华文化都渐行渐远,越来越陌生,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的支持,因此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建立华侨博物馆,创新侨务工作,以新生代华侨华人喜欢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宣传华侨文化中华文化等,这都是当下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

(作者系南海佛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