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梅兰记事

2019/7/21 16:43:24


 文/钟雅荔


2018年8月,我到印尼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任实习教师。在教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碰撞迸发的火花。


QQ截图20190721164201.jpg


听不懂的“英语”

对于没有出过国门的我来说,去印尼并不是一件小事,有很多的东西我不了解。在确定要在印尼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实习以后,除询问学长们相关情况之外,还在各大网站搜集关于出国的相关资料。事实上,通过网络和学姐学长们的经验来了解到的印尼和实际上的印尼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刚刚到印尼棉兰的时候,感觉有些不真实感

棉兰是印尼的第三大城市,却是一座慢节奏生活的小城,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当地生活的惬意以及当地人的淳朴和憨厚。对于初来乍到的我,首先需要适应的是生活节奏的落差,其次便是当地的语言

之前听说这里说英语,所以想象中一座我能够与之沟通的异域城市。但事实并非如此飞机落地后,周围环绕的是我听不懂的语言,即使是英语,也是当地“英语”。因而,办理一张入境卡,竟然用了很多时间去填写。

在棉兰的几个月里,“英语”问题一直困扰我。棉兰当地人跟我讲英语”,我明明学过英语啊,也学过这个单词啊,而对方也的确讲的是“英语”啊,但这个英语单词从当地人口中说出来,却让我听得一头雾水。经过一番解释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单词呀


巴东炒饭和公交车

渐渐地,开始了解和适应这个学校城市。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是由苏北华联集资创建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华人华侨,所以在学校里,我们并没有身处不同国家与不同文化的强烈感受。但是走出校门便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在校内感受最深的是当地饮食与宗教文化。一开始我最不适应的是当地的饮食,这禁止饮酒,菜的口味也偏重,会放蒜蓉以及胡椒来调味。来到棉兰第一天中午时分,耳边响起了不熟悉的曲子,经询问,得知学校周边的清真寺中传出来的声音每天中午和傍晚,清真寺里都会传出祷告曲。周末外出,发现棉兰当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除了清真寺,也少许的印度寺庙。

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很多华人老师他们大多是在棉兰土生土长的华人。印象最深的是亚院的副理事长,我们叫他洪先生,一位非常可爱非常热情并且非常有童心的“老人家”。我们来到亚院还不到一周的时候,洪先生就邀请我们品尝印尼当地的特色菜,席间不断给我们介绍印尼的特色菜,还推荐印尼好吃的炒饭巴东炒饭。洪先生还带我们到他的私属小咖啡坊,介绍原咖啡豆如何烘焙

饮食和宗教,在衣着和交通方面也国内大不。棉兰的马路上随时可以看到着头巾穿着长裙的女子,在校内我们也被告知即使外出也尽量不要穿露胳膊和膝盖以上长度的服饰。当然有一样服装除外,那就是这边的民族服装巴迪”。刚到棉兰的时候不清楚情况,在学校的迎新活动上着了正装,结果引来大家的异样注目。后来才得知在棉兰只有公司的实习生和学校的学生才会穿上白下黑的“正装”,而一般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大家都会穿巴迪以表隆重。

棉兰的道路比较窄常常会堵车且堵车时间较长,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按时上课的主要原因。在棉兰大家几乎都是开着私家车飞驰在马路上。当然也有公交车,然而这边的公交车国内的面包车一样,不同的是棉兰的公交车没有固定的车站,随时可以停下上车,在车上也没有固定座位,车门也不会关闭出于安全考虑我没有尝试过公交


“嫦娥奔月”与民族自豪感

世界正在流行汉语”,但是提高中国文化传播的品质,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我教授的课程是初、中级商务汉语读写课,在教学中,我尽量提高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在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大部分学生是华人华侨,在家庭或初高中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汉语,汉语交流只停留于口语方面,所以汉字便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的瓶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将所学汉字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们记住这个汉字的结构,方便学生们记忆和书写。

为了让学生们地了解中国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穿插许多中华文化的元素。比如旅游商务课上,恰巧逢中秋节与国庆节,我便做一个节日小专辑,介绍相关的节日文化知识,作业便是用汉语给大家“嫦娥奔月”的故事。

两月有余的异国工作生活让人难忘。我的学生们是华人,非常热情,常常带着我外出看一看,介绍异国风情,让我在陌生的国度并没有明显的孤独感。而学生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喜爱和热情,也让我这个汉语教师感到骄傲自豪

 

(作者系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