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三亚的冬天!

2019/1/6 19:09:07


1678284414.jpg


上一篇文章,我们向大家展示了三亚的冬天:

这是…三亚的冬天?


没想到,小粉丝儿们很是难哄(pian):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本周五晚在书德楼前的喷泉广场,是真的“三亚的冬天”,错过不要紧,今天带你看看~


△五指山黎族歌手黄菲菲演唱海南民歌《石榴园》


从2009年起,三亚的冬天,也十年了。


一开始做为一个服装专业的课程作业展示,到现在成为三亚市的一项经典活动的时尚大秀,“三亚的冬天”也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号召力。


本周五晚,“三亚的冬天”再一次从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出发,围绕着本土文化和黎族风情,以“民族文化的时尚表达”为原则,在灯光、音乐、舞美艺术等多重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奉献给现场观众一场感官上的饕餮大餐。


在现场,一组组带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尚元素的服装惊艳绽放。印染、纹理、装饰、意蕴,无不在年轻学子的手中变幻出文化融合之美,彰显出时尚风韵。


这是一场彰显三亚的城市特征和城市魅力,弘扬三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特色的活动。黎族的传统纺染织绣作为海南最为宝贵的文化技艺,在这样的赛事活动中被年轻学子们赋予了新的生机,通过设计和创意让其演变成为了符合都市时尚和与国际接轨的时尚作品,亦为三亚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这是三亚的冬天


△第一组   《涅槃》  设计师-王娜


△第二组   《烟青雨色》  设计师-冯林松、李双


△第三组   《融》  设计师-沈会萍


△第四组   《朦胧》  设计师-李玥瑾


△第五组   《分割算法》  设计师-芶德洪、范进钦


△第六组   《初》  设计师-雷佳


△第七组   《秀面》  设计师-曾容清


△第八组   《由黎》  设计师-陈吴晗、汤晓静


△第九组   《花火》  设计师-王彩莲、傅琳凌


△第十组   《绽放》  设计师-朱彦蓉


△第十一组   《暗香疏影》  设计师-刘琴


△第十二组   《菱》  设计师-石娜、彭欣悦


△第十三组   《雏凤》  设计师-孙思凡、孙晨洋


△第十四组   《靛》  设计师-孙金莹


△第十五组   《重设》  设计师-周亭汐


△第十六组   《留乡》  设计师-姚青


△第十七组   《凤去来兮》  设计师-李巧巧、周楠


△第十八组   《彩色印象》  设计师-吴天宇、邹雪云


△第十九组   《遗珠》  设计师-谢雅鑫



△第二十组   《捕梦者》  设计师-于珂欣


除了精致的服装、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还有节目


我校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获美国国会嘉奖的男高音歌唱家张天甫老师现场演唱《我的太阳》《爱在中国》

△B-box、街舞、凳子舞表演


参加这次比赛,感受如何



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的于珂欣说:


我的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捕梦网,以冷粉色和暖粉色为主,运用双明线做牛仔料的拼接,彩色的扣子拼缝和毛线的编织做黎族的文化元素,富有美好的寓意和梦幻的风格。对于服装,我从来不觉得衣服的颜色和款式有性别上的定义,总是按照我的喜好和“会不会有趣”为设计标准。


这次比赛准备工作从十一初开始画设计稿,十一月中旬选稿后着手制作,服装制版、画纸样到布料上裁剪和缝制还要做服装层次和细节变化处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其实很紧迫。所以最近一直特别忙,经常熬夜还总是忘记吃饭,这段时间总会萌发很多想法,也总要考虑很多才能选出最合适的来做,出现问题总要依靠自己独立努力解决,所以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的愿望其实很小很小,最后在后台看到模特换上衣服时的喜欢表情,就觉得足够了。


助理于龙说:


作为第二十组的小助理,我的任务是负责一小部分细节的编织。


虽然接触服装设计已经一个学期了,但在实践方面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这次比赛让我学习到很多,之前的态度大概是总想着学一步做一步,现在知道了强迫自己,强迫自己才能激发潜能吧,而且行行的重点都在学习,接下来希望能像我的设计师学习,变得更优秀。




获得本次比赛最佳工艺奖孙金莹说:


我的作品灵感来源于黎族本土服饰,现代款式与黎族经典纹样相融,再配以传统银饰彰显民族风格,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时代接轨。


参加这次比赛的目的本来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说直白点可能就是打个酱油,向别人学习一下。比赛前几天确实很忙,每天和小助手泡在工作室里,研究从服装细节到小配饰,可以说每一寸都是心血。而从构思想法到真正在服装上的表现,比赛过程其实就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让我收获很多。


昨天晚上刚报上我的组别,接下来就被通知获得最佳工艺奖,特别激动也特别惊讶,根本没想到。在此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小伙伴和模特们~

助理牛青青说:

我叫牛青青,来自服装1801班。

作为一个中途进组的设计师助理,很感谢这次经历。参与这次服装制作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让操作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我其实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做事也不够认真,所以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变得做事更加认真有担当。


很感谢我的老大,一直帮助我、鼓励我,还有我们的模特,天气很冷但是一遍又一遍练习,谢谢大家的付出。



指导老师杨洋老师说:


这个赛事一直以来的原则就是全员参与,大一到大四都参加,对大一大二的同学来说,主要是提高兴趣,观摩流程,参与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大三大四的同学专业知识已经比较全面了,所以会成为主力担当。


整个赛事从筹备到组织到作品准备和最后的展演,全部是学生自主完成,老师们指导。这样一整个流程下来,同学们的获得感和学习上的成绩感是巨大的,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比平时的课堂让他们更加印象深刻。我们的比赛是现场打分,评委也不仅仅是我们学校的老师,而是邀请了业内的专家和代表市场需求的企业代表共同来评价这些设计,这就让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创意表达,而是真正具有了潮流导向和市场导向。


这样的产学研用的结合,对于我们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也让我们的同学们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快的成长为能同时理解和把握专业审美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者。




所有舞台上的华彩都离不开日常的努力,据了解,艺术学院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黎族文化,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同学们开展社会调研,他们走进黎族乡村、黎锦文化传承基地和博物馆,全面深入地接触黎锦实物与工序,了解其历史与保护、传承现状。他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走访、察看、计量、绘图等工作。通过田野考察了解黎族服饰现状,学习黎锦织造工艺,提炼黎族元素设计创新。服装设计专业主任杨洋老师带领学生以考古复原的方法对黎族五大方言传统服装的用料、剪裁、纹样设计、设色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数据测量和科学比对,完成了服装款式结构图的复原,填补了黎族服装考古研究的空白,成为教学中的特色模块。


此外,学院也不定期地邀请黎族文化研究专家及黎锦技艺传承人进入校园,分享研究心得及传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15年底,艺术学院成立黎族古法织染绣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开发应用为一体,是一个由政府、高校与民间三方力量汇聚而成的文化开发协同体,以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动民间手工艺人、推进产品创新为己任,试图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引入新的营销模式,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帮助黎锦形成新的产品生态链,引导当地村民自主创业,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目前,中心已为多个国际论坛会议提供定制礼品,这种集古老工艺和匠心设计于一体的高端文化产品广受嘉宾好评。


“三亚的冬天”圆满落幕了,十年光彩琉璃,这是三亚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远航竖立起的一面旗帜。“锦绣黎裳”、“海尚丝路”、“裁锦化裳、凤凰花开”……一年年、一届届的同学们用他们的巧思与巧手,嫁接着历史与现在、本土与国际、传统与时尚、为美丽做出新的注解,也描绘出更宏大的未来。



视频来源:艺术学院

摄影:印岭、梁辰、管昕禹、牛良玉

美编:刘天悦、汤   杰

特别感谢: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