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静:潜心课题研究 致力人才培养

2018/5/30 9:44:07

 

 22.jpg


  一片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土,一个面朝大海的旅游胜地,一座驶上发展快车道的城市,三亚多年来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行,而且迎来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来到天之涯、海之南,挥洒青春与汗水,实现光荣与梦想。随着《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的实施,必将有更多人才汇聚于鹿城。本报派出多位记者,采访近些年来扎根三亚耕耘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人才,讲述他们和这座城市共同奋斗与成长的历程,展望三亚未来美好的明天。

 

  2010年,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毕业、有留英经历的耿静,作为人才引进三亚学院,30岁的她收拾行囊,告别北京的繁华,来到三亚。8年来,从籍籍无名到如今拥有多项科研课题,耿静用潜心研究、无悔育人回报三亚学院当年的知遇之恩。

 

  耿静是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海南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三亚节能评审专家,主持、参与环境科学领域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5项,围绕本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教材一部,曾获三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人才是第一资源,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从国家到地方的迫切需求。2018年“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启动,海南省再次伸出“人才政策”的橄榄枝,必将吸引一批批优秀人才,来到海南奋斗、追梦,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

 

  立足海南课题潜心研究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2009年底,国家确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明确将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耿静老师.jpg

耿静老师正在和学生交流


  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后,耿静选择到三亚学院任教。她说:“是海南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政策吸引了我。”在三亚学院8年,耿静一直从事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等方面研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节能与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研究”是耿静的研究课题成果之一,目前她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结合海南生态环境实际,耿静主持参与“海南省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污染物减排效果综合评价”“合同能源管理推动三亚酒店业开展节能减排的风险研究”等落地研究项目。其中,“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吉阳区中廖村、天涯区文门村为案例,探讨村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并估算其2017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同时,以海南中部4市县为例,在区域层面估算4市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201712月,海南省认定的第二批院士工作站(翟明国院士工作站)落地三亚学院,将为海南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平台。作为该工作室一员,耿静说,随着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未来将从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和变化机制等方面研究海南的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据此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建设美好新海南作出贡献。

 

  科技创新要服务地方经济

 

  2016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科技三会”被誉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又一个希望的春天。”耿静作为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参会。

 

  在耿静看来,创新是要把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站在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她说,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发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要结合国家政策、旅游新动态等,指导学生挖掘选题和亮点,并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创新探索。”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耿静身体力行带动、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实践,其中“大学生无景点旅游动机研究”“三亚景区游客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研究”“创客基地建设给海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及建设方案调研”,获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其中,“创客基地建设给海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及建设方案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创客基地的建设给海南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及如何建设创客基地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旅游。“大学生无景点旅游动机研究”中,结合海南特点设计出海南文昌文城镇“一日游”线路和以历史、生态、民俗、乡村为主题的大学生无景点旅游宣传册。

 

耿静说:“高校作为创新主体之一,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结合学科特色,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促进校企协同创新,这对服务行业和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稿件来源:2018529 《三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