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探秘文昌十八行古村 李鸿新

2017/4/27 10:59:34


QQ截图20170427102309.jpg

李鸿新

 

 

十八行古村位于文昌市会文镇向西南约十公里,属于湖峰村委会一个古老的村落,进村道路宛转多岔,整个村落隐匿在茂密的风景如画的椰林绿海之中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采风团一行由三亚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孙建平做向导,直达此村若是无人指引,恐怕这样的古村落,很难找到进村的道路

十八行古村大约建于明朝,村的祖先林氏是从福建莆田南迁到此地的,至今大约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中有一处比较古老的建筑,匾额上方清晰可见“九牧堂”几个大字,据介绍,该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了。十八行古村在2010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也是中国第一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十八行村素有侨乡之称,这里走出了文昌最早“去番”的闯海人,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华侨。在清末民国初年,村里一些人远渡重洋,去番谋生。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洋谋生的人就更多了。华侨们在外事业有成,积累财富后,便为家乡捐资助学,为回报家乡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引进外来文化,便有了一个侨味浓郁的十八行古屋古朴的村落。

进村庄,前方印入眼帘的是一个古朴的广场,林木阴翳;林木掩映中,居然还有保存完好的下马石抱鼓石雕花玄武岩消防用水缸等,古意盎然,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感觉拽入到了时光古旧的情境中来。

孙馆长介绍这个雕花玄武岩铸造的是过去防火用的消防缸,以前没有消防拴等灭火的器材,那时的人们很聪明就用这个大缸存水用于消防之用消防缸石材是用海南的小火岩也叫火山岩铸造而成根据上面的纹路和螺纹特征,推测应该是清朝早期乾隆时期铸造的,可以堪称为文物级别的了。

我们首先参观村口前一处原始的府邸,也是十八行村第一行的原有建筑,整个房屋如今只剩下了残垣碧瓦。看着依然屹立原来门前的两个抱鼓石下马石想象着当年宅邸主人的辉煌。

过去的达官显贵,文官武将的宅邸,都是很有讲究的,外人根据府邸前两旁的石制品就能知道这户人家是文官还是武将孙馆长介绍,根据门前的抱鼓石可以肯定这户府邸的原有主人是位武官,过去的文官武将门前两旁都会摆放一对石头制造也有显赫地位人家用汉白玉制造石狮等,以显示门第府宅之威武,望门贵族之身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荣幸被皇帝钦赐的文官武将门前都有上马石下马石,那是何等的荣耀,无论多大级别的朝廷官员路过此宅门前都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对皇帝钦赐主人的尊重。  

村的老房子,是古村落中唯一仍旧有人居住的古宅院,现今有60多户人家居住在此,这里所有房子都是多进式的老宅;这种老宅像扇形一样的房屋向四周散开,房屋结构前后、高低、相连有序,七进院中住有六七户人家,大多是本族弟兄,兄弟团结邻里和睦是十八行村民的传统美德因为村里建筑总共有十八,十八行村也因此而得名。

而我们此行走访的,仅仅为其中的两“行”可以想象该村庄的规模大。这里有风尘不染的清幽,又有传统生活的历史印迹。绿树掩映中,青砖黛瓦,斑驳粉墙,屋顶上飞翘的鸱吻饰物,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这里的穿堂屋,跟很多传统海南民居不一样,神龛设在七进式正堂屋靠里墙;或许,这是侨乡一进一户,堂屋也成了行道,多户连成行,这种数进院落组合成行的建筑群落,显得很特别。

  

 

十八行村由林姓大家族先祖所建,每行每户都是按辈分所分,我们采访的是排行十二行的林姓人家的后代这里的建筑是以七进门为主,所谓七进门就是整个院落前后共有七座房屋,房屋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距离,每座房屋两边住人,可以是兄弟同住两边各一间,中间中堂是共用的客厅。穿堂屋门相通,连成直线,看上去庭院深深这一行共七进院落,极其罕见每一进院落都横向外墙开设一扇与外面小巷想通的大门。每座房屋主人出入可由任何一个门中行走,也可不打扰其他房屋主人,走自家所居住的院门。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每个院落安宁又和谐。

这七进门的房子是有讲究的,七进门的古屋每栋房子的门都是相对齐的,站在第一栋房子门前看着一览无遗,从头望到尾,让人看着通透无比凉爽宜人的感觉。看着这座明朝时期建造的房子,脑子却闪现出梦幻的影子,好似梦回明朝,似时空穿越,似岁月轮回,仿佛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时代行走一般。七进门的最前面的房子供奉牌位,后面的房子修建时高度都不能超过供奉祖先的房子。每栋房子都通风良好每个房间各有不同的建筑风格。

现居住在祖屋的主人,给我们拿出政府颁发的保护祖屋的证书和文件,以及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古村保护规划图看着这古村建筑图,一共是201间房屋,别具特色,似一把扇面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深深当时建设时的设计者的建筑风格吸引,设计得如此错落有致,安排得如此井然有序,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建筑遗产。此外,在五人居住的古屋里闲置着许多旧时的家具看样子年代也不短了。

    村民家客厅的墙上挂着很多发旧了的照片,上面写有 “九牧堂始建於明嘉靖年间”。问及何称为“九牧堂”房屋主人告知在历史上有名望的家族都会有各自家族的堂号。这个“九牧堂”的堂号来源于唐朝。相传在唐朝时,福建林氏始祖林禄有个儿子叫林批林批有9个儿子,都官居刺史(又称州牧),门庭显赫,这支林氏家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林氏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在建好房屋都会挂上“九牧堂”或“九牧世家”的牌匾以示林氏家族原有的辉煌。

走到屋外,观看房子的建筑结构,仰头望房檐下面的木质结构,孙馆长介绍这个叫五步梁上面的距离都是以人们走路步伐的尺寸来建的,这样的房子空间大,采光好,过去是有钱人家才能建造这样的房子。

房子的顶梁柱的材料更是奇特,孙馆长说:这个柱子的原材料是用 糯米粉、鸡蛋清、红糖、白灰、细沙合起来浇筑的。我们很好奇红糖鸡蛋清糯米粉还能使用到建筑房子上?孙馆长:你不知道吧?这些材料搅拌在一起非常结实,抗风化防腐蚀效果非常好,而且使用年限还长是最好的建筑材料。了解了这些,更加感受到了先人们在建筑材料匮乏的年代显现出来聪明智慧。

 

 

离开古屋,我们漫步行走在村里蜿蜒幽静的小路上,领略十八行古村古老与现代交融在一起的村容村貌古屋隐身于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美景中,一路看去,水在画中、景在水中,有如行走在蓬莱仙境一般。整洁干净的小巷,唯有我们在行走,路上没有任何丢弃的垃圾,可想而知古村村民爱护保护环境意识是极强的。

海南人形容椰子树似伟岸的男子汉,纤细的槟榔树为阿娜多姿的美少女这样的比喻在此次采风中再次证实了比喻恰到好处。行走在十八行村,在一家村民的门前我们看到一棵似美少女在姗姗起舞,扭着美丽纤细的腰身直冲云天的歪脖槟榔树,太美了,连土生土长几十年走遍海南岛的孙馆长都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细长弯曲的歪脖槟榔树大家不由得想起那首“高高的树上采槟榔,谁先采到谁先尝”脍炙人口的歌曲。


我们准备离开十八行村时,在停车的村口处,一些在树下躺在吊床上休闲聊天的村民们,身边围绕着鸡鸭猫狗,或自由自在散步,或趴在地上用新奇的眼神观望不速之客。突然好生羡慕他们生活在如此美丽犹如仙境的美丽山村里,如今的十八行村民们生活安逸满足,安分守己没有一例偷盗现象,村里治安非常好,夜晚睡眠村民们可夜不闭户。我们议论着:村民们神仙一样的生活,轻松自在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小山村,呼吸着散发着泥土芳香、负氧离子极高的空气,海南人怎么能不长寿。

在友好的十八行村民们的热情告别声中,我们告别古村十八行村,一步三回头,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三亚人文地理协会)